瀏覽單個文章
jeffery8341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04
文章: 315
“到2010年,民主將受到威脅。大量突然變窮的人會憤怒的轉而支持法西斯主義。戒嚴令、集中營…等等將重新出現。如果這還不夠亂,全球變暖將導致糧食減產、自然災害頻發,使一切雪上加霜…”

總而言之,如果你衹是想著加油站油泵上的數字,你可以說是“衹見樹木,不見森林”了。

問:石油產業對此有何反應呢?

答:如果你想對石油的未來有所了解的話,你衹要看看石油公司都在做些什麼。麻省理工學院05年的一篇文章寫道:“耐人尋味的是:雖然油價自 2001年以來翻了一番,石油公司用於勘探的總預算衹增加了那麼一點點﹔雖然美國的煉油廠都在滿負荷生產,但是自從1976年以來,美國沒有建造一座新的煉油廠﹔世界上的每一條油輪日程都排得滿滿的,但是新油輪被建造的速度還不及舊油輪報廢的速度。”

有人說沒有造煉油廠的原因是為了環保──這是愚蠢的想法。誰都知道老布希、小布希一家都是搞石油的,石油財團要比環保主義者有錢有勢力的多。如果它們真的想造煉油廠那還不是小case,哪會把一小撮環保主義者放在眼里?

30年來沒有新造一所煉油廠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沒有哪個公司會愚蠢到造更多的工廠來煉越來越少的石油。

石油公司不光在收縮生產,而且最近几年還在瘋狂的互相兼并,一些例子:
1998年12月,英國石油公司(BP)兼并阿莫科(Amoco)﹔
1999年4月,英國石油-阿莫科兼并美國阿科(ARCO)石油公司﹔
1999年12月,埃克森(Exxon)和美孚(Mobil)合并﹔
2000年10月,美國雪佛龍(Chevron)石油公司兼并美國德士古(Texaco)石油公司﹔
2001年11月,飛利浦石油公司(Phillips)和CONOCO石油有限公司合并﹔
2002年9月,殼牌石油公司買下PENZOIL公司﹔
2003年2月,美國Frontier Oil公司与美國Holly能源公司合并﹔
2004年7月,分析家建議英國石油和殼牌合并﹔
2005年4月,雪佛龍-德士古和优尼科(Unocal)石油公司合并﹔
2005年6月,荷蘭皇家(Royal Dutch)和殼牌合并﹔
2005年7月,中海油試圖收購优尼科(後失敗)﹔
2006年6月,美國安達克石油公司(ANDARKO)提議与美國Kerr-McGee石油公司合并﹔……

這說明了什麼?

想想看:如果石油用完了,還要石油公司有什麼用?

所謂的“併購”、“收購”其實就是商場上的“人相食”。每當一個行業開始收縮、衰落的時候,行業里的大公司就會乘机收購資產比自己弱小的競爭對手。最近的例子包括美國的航空業和汽車業。石油公司知道自己的產業已經時日無多了,所以才會瘋狂吞并競爭對手,以期成為“最後一個站著的人”。

正如彭博社2007年10月1日的一篇報道說的:“到2011年左右,包括荷皇殼牌、英國石油和飛利浦這樣的大公司都將無法增加一丁點的產量…到2014年,他們的產量將開始長期下滑,有50年經驗的石油分析家麥克斯韋說,他們將破產。”

這一切說明,最熟悉“石油頂峰”的人──石油公司,已經開始做准備了。

問:那我們就不能再發現些新的油田什麼的?

答:我們已經把地球翻了個遍。全球每年新發現的石油總量在1962年達到頂峰,從那以後就一直下降,到最近几年,几乎沒有什麼新的大油田被發現。石油公司的數据顯示,現在我們每找到一桶油,在過程中就要花掉6桶油。2004年10月,紐約時報一篇題為“石油公司的勘探得不償失”的報道提到:“去年,世界上最大的10家石油集團在油田勘探上一共花費了80億美元,但是結果新發現的石油儲量總值還不到40億美元。前年和大前年的結果也与此類似,雖然沒有這麼夸張。”

換句話說,新的油田已是如此的少,以至於花錢找它們成了虧本生意。這使得石油公司無法找到新的油田以接替正在不斷減產的老油田。2006年六月的一份石油業內部報告說得好:“我們將把精力集中在發展已有的油田上。”這其實是委婉的說:“已經沒有什麼新的大油田值得我們去勘探了。”

從歷史趨勢來看:在六十年代,世界平均每年大約消耗60億桶石油,同時新發現300∼600億桶石油。在當時,說“石油快用完了”确實是危言聳聽。但不幸的是,最近几年這個比例几乎到了過來:我們現在一年要用大概300億桶石油,而新發現的石油衹有40億桶。 

而且,當石油頂峰一旦來臨(或者已經來臨),畸高的油價將對整個經濟造成巨大的沖擊(就像第一次石油危机時那樣),使整個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經濟衰退時,石油公司也沒有錢進行大規模的勘探。更何況大國間為了爭剩下的石油可能會打仗,戰火也會使在某些地區的勘探和開采變為不可能。

從以上的趨勢看來,曾成功預言恩龍公司垮台的John C Herold Inc.公司最近証實“我們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大危机”,就不是危言聳聽了。

問:我聽說雪佛龍在墨西哥灣發現了一個大油田?

答:雪佛龍所發現的這個綽號“杰克2號”的油田,其總量据估計在30億到150億桶之間。哪怕我們做最樂觀的估計,照現在的消耗速度,150億桶石油衹夠全世界用4個月。更別說該“大油田”是深埋在离洋面9公里的海底,其開采難度和成本要比傳統油田大得多。

“杰克2號”從一個側面也顯示了石油公司是多麼心急:他們要到离陸地400公里遠,9公里深的海里找石油。如果世界上還有像以前一樣的傳統型油田,他們何必要跑那麼遠、費那麼大勁呢?這個例子体現了“石油頂峰”理論的精髓:當頂峰來臨時,石油不會一下子消失﹔石油還在那兒,衹是我們要花越來越多的金錢和代價來開采它,而且我們新找到的石油可能根本就不夠補償我們正在用掉的。

問:我聽說加拿大油砂里的石油儲量僅次於沙特阿拉伯?

答:這里面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加拿大的油砂里确實含有丰富的石油,其儲量甚至可能超過沙特阿拉伯﹔壞消息是:油砂里的石油非常難開采,即使開采出來了也要花費巨量的能源和金錢。傳統的油田,每花相當於一桶油的能量開采,大概可以得到30桶油左右(1比30)﹔但是對油砂來說,這個比例最多不超過1比1.5。也就是說,同樣是開采一桶油,從油砂里開采要比從普通油田里開采多花20倍的能量。這些能量從哪里來?還不是石油和天然气?

而且,目前最樂觀的估計是到2020年左右,油砂礦的產量可以達到每天400萬桶。這相對於我們的需求還是盃水車薪:

全世界目前每天消耗8400萬桶石油﹔

据估計,由於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2000萬桶﹔

當石油產量過了頂峰,我們每年將失去大約100萬桶/天的產量。
 
問:美國政府知道這些嗎?

答:當然知道。

如前所述,美國副總統錢尼,當他還是哈利伯頓CEO的時候,曾發表過下面的演講:

“据估計,未來數年內,全球對石油的需求將平均每年增加2%,与此同時,保守估計石油產量將每年遞減3%。這表示我們到2010年,我們必須每天增產 5000萬桶石油,才能滿足需求。”要知道,現在油價高企,各產油國拼命增加生產,也衹能提供大約8400萬桶石油/天,到哪里去找所需要的5000萬桶/天?錢尼的演講默認了石油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 

錢尼知道,唯一能讓西方石油公司存活下去的辦法,是出兵中東,把剩下的油掌握在自己手里。今天,他的愿望已經實現了:戰後伊拉克的石油部長們正把伊拉克油田的大門向外國公司打開──這將使它成為第一個這麼做的中東國家。(順便說一下,伊拉克的石油儲量是世界第三)

早在1999年11月,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記者杰佛瑞。林恩(Geoffrey Lean)報道說,錢尼在給美國石油學會的一篇演講里就勾勒了這個藍圖:

“油從哪里來?”錢尼問道。他的答案:中東將是那“最終的寶藏”。這個1年之後成為美國副總統、伊拉克戰爭最主要的推動者說:“石油是獨一無二的,它具有戰略性,我們不是在談肥皂沫或者休閒內衣……第一次海灣戰爭反映了這點。”

并不令人惊訝的是,小布希也有同樣想法。他在2001年5月說:“美國人民必須被響亮和清楚的告知:我們的能源正在耗盡。”

當油價長期停留在接近200美元/桶的時候,大規模的資源戰爭必將爆發:西方工業化國家將為奪取任何剩下的油而戰。

所以,當你為布希政權永無寧日的發動戰爭、增加軍備、削減福利開支而困惑的時候,答案就在這里: 對布希政權來說,世界确實將永無寧日。

2003年,BBC攝制了一個分為三集的紀錄片,叫“為石油而戰”(War for Oil),里面詳盡揭示了布希政府對石油頂峰問題的了解和其攻占伊拉克之間的聯系。根据紀錄片所說,私下里布希政權認為他們是 “為生存而戰”。如果完全從利己主義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對的。

再告訴你一個信息:布希在得克薩斯州克勞福德的私人農場被稱為“環保主義者的夢中之家”。該農場完全自己發電,自給自足,到處是最新的可再生能源和節能科技。一個否決“京都議定書”的人自己家里卻是這個樣子,這應該告訴你些什麼。

問:其他西方政府在做准備麼?

答:是的。

根据2007年4月英國軍方一篇泄露出來的報告,英國政府正在為即將到來的,石油危机加全球變暖導致的“中產階級暴動”做准備:

“植入腦中的電腦芯片,電磁武器,中產階級走上街頭革命,恐怖分子趁火打劫…這些是國防部眼中30年後的未來。”

問:最後一個問題:怎麼辦?

答:實話告訴你:沒有人知道答案。這是工業社會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大危机,更何況我們還有全球變暖要對付。 不過,希望還是有的。
 
舊 2008-01-15, 06:27 AM #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jeffery8341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