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構造圖,外殼機構同於其他使用CWT的電源,為L型半開式而非一般ㄇ字型設計,鋁原色散熱片佔據內部大部分面積,因為外殼加大,而使內部有多出一些未使用空間。
使用的白色無外框散熱風扇,扇葉面積加大以提升氣流帶動能力。
型號為TT-1425A,由EVERFLOW製造的12V 0.2A散熱風扇,左側可以見到有一透明塑膠隔板,用途是強迫氣流改道。
外框尺寸為14公分。
交流電源輸入通過電源開關後,便進入板上EMI濾波電路,過濾及隔離電力線上的雜訊,交連電感以紅色熱縮套包覆,避免彼此摩擦造成短路。
電源開關後方接頭裸露,並未加上熱縮套管進行絕緣加強。
APFC電路,將輸入交流經過整流後轉為直流高壓,並隨電源供應器負載量調整整體功率因數,達到降低虛功的目的,同時也實現全域交流電壓輸入能力。
電容器左方的電路子板為控制電路,其核心為使用相當普遍的CM6800G整合控制器。
APFC輸出濾波電容為日立400V 390uF HP3系列85度電解電容。
主變壓器與輔助電源電路變壓器,主變壓器上方亦可以見到CWT字樣,中央紅色熱縮套管包住為磁性放大電路的電感器,擔任輸出電壓調節的任務。固定於散熱片上的黑色物體為功率元件,上方為一次側開關晶體,下方為二次側整流用蕭特基障壁二極體(SBD),固定於散熱片上可以有效發散其運作時產生的熱量,維持電源供應器的穩定度。
被輸出線組覆蓋住的二次側輸出濾波電路,由電感與電容構成儲能及濾波元件,關係到電源供應器輸出的穩定度與響應,電容器品質也關係到電源供應器的耐久壽命。
模組化輸出插座電路板,將主電路板各路輸出由此傳遞給各模組化線材。
電源管理以及溫控電路安裝於輸出端的電路子板上,上方除了有風扇溫度控制電路外,還有以PS229電源管理IC構成的輸出保護電路,監控各路輸出,於異常發生時及時關閉電源供應器輸出,避免損傷電腦零組件。
除了APFC輸出為日系電容外,二次側電容使用SAMXON(三信)的105度電解電容,此廠牌在目前使用CWT系統的電源供應器上能見度高,目前尚無重大災情傳出,不過仍希望能夠在用料上使用較令人信賴的老牌子。
在5V待命電源輸出端上同樣是使用SAMXON的電解電容。
接著是上機測試。
樣本系統硬體配備:
處理器:Intel Xeon S604 3.4G * 2
主機板:艾威DH800 Server board(875P + 6300ESB)
記憶體:創見1GB DDR400 TCCC * 2
顯示卡:ATI 9800XT 256M AGP
硬碟機:Seagate Cheetah 36G * 2、WD 80G * 2
其他:風扇8個(12公分5個、9公分1個、8公分2個),直流水冷幫浦1個。
測試配備:
SANWA PC5000數位電表,以PC-LINK軟體跟電腦連線紀錄電壓歷程。
IDRC CP-230多功能交流功率測量器,測試待測電源供應器交流輸入電壓、電流、頻率以及實功率,求出總功率,並計算功率因數。
PROVA CM-01交直流勾表,測試樣本系統直流各路耗用功率。
測試項目:
1.未開機前樣本系統待機交流輸入功率,此時樣本系統待命耗用功率為1.5W。
2.開機進入作業系統後五分鐘,量測樣本系統輸入交流功率以及從主機板測試點量測各路電壓數值,此時樣本系統各裝置耗用功率為185.91W。
3.以Everest Ultimate系統穩定性,勾選所有裝置測試,運行十分鐘,量測樣本系統最高交流輸入功率,並從主機板測試點量測各路電壓,紀錄各路電壓變化圖表,此時樣本系統各裝置耗用功率為307.7W。
以電表量測結果如下:
3.3V電壓紀錄圖:
5V電壓紀錄圖:
週邊裝置12V電壓紀錄圖:
處理器12V電壓紀錄圖:
結論:
於185.91W輸出下,轉換效率為81%,將輸出提高至307.7W時,轉換效率增加至83%,均高於80%,符合目前高效率電源的要求。
輸出水準方面,3.3V、5V以及週邊裝置12V輸出壓降均於20mV以內,且輸出沒有大幅跳動情形,處理器12V的變化量於80mV以內,較大的原因推測是因為處理器電源線路模組化的關係,不過在測試過程中相當穩定,並沒有產生很大幅度的擺盪。
噪音方面,此款電源採用的無外框風扇,更低轉速就可以達到相同的風量,加上內部轉速控制電路可以依溫度決定轉速,整體運作接近安靜無聲。
溫度方面,在運行完所有的測試後,僅有在靠近散熱片以及電路板底部的外殼有微溫外,機體其他部分仍保持測試前的溫度。
優點:
1.輸出穩定性佳。
2.風扇寧靜度相當好。
缺點:
1.電容用料可以使用較好的廠牌。
2.可以將處理器電源用線路取消模組化,直接連接於電源供應器之中。
3.PCIE電源接頭數目可以增加至四個,或是新增一個PCIE 8P。
報告完畢,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