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yider
巨觀跟微觀本就是觀察尺度不同下的差異
巨觀為水,微觀為水分子,巨觀為人,微觀為細胞,巨觀跟微觀就是如此而已
水的蒸發,巨觀是水減少,微觀為水分子轉為氣態比轉為液態還高的現象
銀河巨觀為巨大螺旋或球狀等,微觀為眾多星球所組成
這是同一事件,那時變成兩個事件
以生物能量運用來說,巨觀即為生物存活食用這個現象
微觀則是吸收入的食物轉化出ATP為細胞所用
在這個過程中,何來質能互換
再回到公式,依公式表明,質能轉換過程,極少量之質量即可產生出極大的能量
那生物要如何控制存放該能量呢?
尤其是你之前所寫的,食物=>能量
如果食物是先成為能量再轉為原子、分子,進而組成大分子、蛋白質等
那生物體要如何承受如此巨大的能量,再將之回復到原子、分子,還能進一步重組成大分子、蛋白質呢?
(想想看,原子彈只需不到一g重量的鈾235,就能把廣島、長崎毀滅,那生物體要如何把...
|
你如果認為你的[巨觀][微觀]是完全正確的,我也不想跟你爭辯了,你認為是就是.
上面所提那一段紅字,談到的是人體的能量來源.
腺嘌呤核甘三磷酸(ATP)水解產生水解後,變成ADP(腺嘌呤核甘雙磷酸)及磷酸根(Pi)同時釋放出化學能,作為生物活動能量來源.
那,人體多出來的質量來源呢?可否說明一下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