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testbytest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03
文章: 252
引用:
作者lyl
以狹義的電腦傳輸資料來說, 資料只要是對的, 快與慢都還是對的, 甚至可以重傳
但以聲音資料來說, 只要時間不對, 就是錯的了, 時間差越多, 效果越差
是有許多種buffer的電路設計, 這聽過, 好像提升效果有限
即使朋友聽過目前中古市場最高價的數位鏡, 比較之後也說提升效果有限,
可能要看搭配狀況了...

光纖反應不會太快, 可以參考網路的討論, 光波與電波的速度似乎是一樣的... 而且以這傳輸距離來說, 沒啥影響才對

至於光電轉換器的好壞, 已經用到市面上能買到最高檔的零件, 光纖傳輸還是明顯不如同軸, 這已經是普遍的共識了


這位大哥說到重點了
目前大多數的設計上
都把數位資料當作傳統的聲音方式傳送
強調途中盡量不經過任何形式的處理
強調訊號本身 失真 衰減 上的減少
這些對於傳統的純類比電路設備 (黑膠等) 是一種追求 一種執著
也很有意義
但目前的電子化設備中 在DA之前
這些有意義嗎
目前的高階讀盤 就算再嚴謹 保證1倍 完整讀取CD資料
這樣到DA之前的傳輸過程中 只要有任何設備在 資料轉換 傳輸過程中的 延遲等
都會影響最終的聲音 這觀念基本沒錯
但是為何不能用延遲發送來避免後續的延遲問題
延遲發送意思就是 先讀個3-5秒 再開始向後端送資料
加上途中的傳輸 光電轉換延遲等 不就可以有緩衝
或是讀盤使用2-4倍讀取CD資料 也是個方案
再來說訊號衰減 延遲 反射問題
這些問題 只要是訊號 都會碰到
那為何電腦設計上就可以避免呢
目前的PCB板 哪家不碰到這個問題
反而目前很多的解決方案 是參照音響工業的設計
但最重要的 電腦傳輸過程中 不追求訊號類比上的完美
只要求資料上的一致 這是訴求上的最大差異
(目前電腦用的數位資料 本身也是搭載在類比訊號上的
不管是目前的電子訊號 還是光訊號 都是一樣 只是波形上不同
本質上是一樣的 加上對類比訊號上的定義 就成了數位訊號)

也就是說 目前音響工業 使用傳統思維
追求訊號上的完美 在DA之前 不善用數位資料的優勢
這樣當然永遠沒有盡頭
(這樣也才能荷包滿滿)
當然 最終聽的是人耳
好聽的聲音是由人來決定 不是機器
音響工業目前的作法才可以做出差異性
(數位方式也是可以做到類似的事情)
由大家的耳多來評判

總之 以目前的技術
DA之前的任何問題 都是可以克服的
只是目前的音響業使用最耗費成本的方式來達成而已
畢竟這樣才能賺錢
也不排除有些人士喜歡上在不斷的嘗試中追求滿足感

當然不排除有些執著人士的執著追求
也需要對這些人士給予尊重
對一般市井小民來說
如果1萬元的新技術設備
可以達到100萬元的舊技術設備的能力
執著的追求就沒意義
     
      
舊 2007-11-09, 12:22 PM #4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testbytest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