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amwu995
1.想請教這個購買力的估算是如何得到?
2.在目前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現在,local的購買力有多少意義?
以上,謝謝!
|
1.這只能算是我個人觀察心得,在台灣月薪2~3萬算低薪,在日本年薪300萬算低薪,在美國年薪2~3萬算低薪。台灣高薪的象徵是100萬年薪,日本是1000萬年薪,美國是10萬美金。
2.都換算成台幣的話,300萬日幣年薪是7萬台幣月薪,3萬美金是8.15萬台幣月薪。
日本生活壓力只要來自物價,美國稅就很高(35%?)(雖然沒有歐洲高),所以讓實際上比較高的薪水,變成跟台幣3萬的生活差不多。
像日本雖然車便宜,但買車需要停車證明,驗車難又貴,所以日本人買車不敢超過年薪,車子老一點就可能驗車不過乾脆賤賣。高速公路過路費超貴,平常地鐵也不便宜,新幹線一般人不敢搭,日本飛機公司拿國內線補貼國外線。
日本一般外食費用不敢超過1000日圓,這跟台北大多不超過100元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這數字也是兩國常見的打工時薪。
至於國際化所造成的結果,反而是越高薪國家理論上越沒感覺,因為該國物價的主原會是高薪資,唯一比較例外的是美國的汽油,這波汽油漲價美國漲最兇(漲價比例)。
另外這三國這10年幾乎薪水都沒動,甚至都有點小衰退,貨幣也是彼此連動。
所以要論國際化的影響的話,台灣跟美國比,不如台灣跟歐洲比,那樣匯率變化的影響就會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