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ance Member
|
七、
夜:羅馬郊外的公路上、馬和伊瑪在停下的車子裡吵架起來。馬一怒獨自駕車而去。留下伊瑪一人坐在公路傍。
晨:馬終於把車子駛回來接上伊瑪。兩人共尋好夢。不久即被電話吵醒,傳來的是史坦納教授自殺的噩訊。
日:史坦納家中。一群警方人員在檢視史的遺物。馬趕來看到伏在椅上吞鎗而死的史底遺容,還有兩個女孩子都給父親在自殺之前一併槍斃了。警官叫馬通知史底外出還未知噩訊的妻子。一群電視和攝影記者像野狗和食屍鷹般等候史妻回家時爭取鏡頭。馬在木然的表情下告訴了她史的死訊。
八、
夜:三架大汽車把一群小丑鬼怪般的男女送到一幢華麗別墅前面。馬帶領他們進了屋子,他們是議著怎樣歡渡這一夜,形容憔悴的馬提議剛剛離婚的妮達亞當場表演脫衣舞。妮不顧新情人的反對毅然應允。她便在慘淡的音樂聲中表演起來。眾人給看得血脈賁張,醜相百出。在最緊張的當兒,別墅主人出現了。下令各人天亮前離去。諸人埋怨一番,有議另創新玩意。馬歇羅甚至提議由兩人表演做愛。在一番胡鬧與互相譏諷之後,派對是告結束了,眾人在樂聲中相繼離去。
晨:他們走出了屋子穿過樹林,有人慨嘆生命之一無意義。「到1965年整個世界都墮落了,我的媽啊,這個世界多骯髒!」在海灘上眾人圍觀一條怪魚。馬歇羅又看到那個餐室中天使模樣的侍女向他招手。但他倆不能互通消息,因為隔著淺灘,風很大,馬在無可奈何的手勢下離開了。最後一個鏡頭是小天使無邪底笑的特寫。
細看一下這八個段落,雖然有著時間上的變遷,從日到夜又從黑夜到天明,但各段之間的關聯並不顯著。我這樣分為八段,用意在指出,馬歇羅在這八個段落中,各遭遇一次在他生命過程中富有意義的「事件」。而這些事件,幾乎都是在夜裡發生而完結於清晨。事件發生之初通常都是熱烈而興奮的,表現出馬歇羅對人生某種事物的追求,而在清晨完結之際,又都是淒涼頹喪、疲憊空虛的,表徵著馬的失落和漸次頹廢終至沉淪而不可拔。
我們不妨在這些段落中找出實際的例證。
第一段的夜裡,寫出了馬幽會前後的輕鬆與悅樂。到清晨,接連而來的是(未婚)妻子自殺的噩訊。在醫院裡,此時馬的心情是沉重而內疚的。
第二段的夜裡,馬和象徵著「性之女神」的大胸脯女明星交遊起來。馬一直追隨著她,希望從這個豐滿而溫暖的母體中獲得庇護與慰藉。但在兩人剛剛接觸的當兒(在水池中)天又亮了,兩人迫得分離。而馬在天亮後得到的是什麼呢?是教訓性的兩記老拳,而且敢怒而不敢言呢?
第三段的夜裡,馬和伊瑪參加一大群善男信女,祈望神蹟的出現。但一番歡喜熱閘,傳來的只是迎頭的大雨他們全身濕透了。神蹟業已拆穿是假的。清晨,馬和伊都失望木然的在冷眼旁觀群愚下犧牲者的下葬。馬期望在宗教中取得信心的念頭又告吹了。
第四段的夜是和平而靜謐的一夜,一群文化人的生活方式給予馬向善向上的初步信心和伊瑪的愛也稍稍堅定起來。且有成家立室之想。然而在光天化日下,二人又在電話中吵架。注意此時音樂聲的喧鬧,使二人無法作人與人間的溝通,這是兩人在同一情況(通電話)下無法交通的第二次,第一次是在嘈雜的記招待會中。馬企圖從家庭和夫妻之愛中找到人生的歸宿亦告失敗了。
第五段的夜裡,多年不見的父子相逢了。兩人興高采烈的在夜總會上鬧了一陣。父子之情使馬得回了一點點生之信心。而當馬安排一切希望老父能渡過難得的快樂的一夜,老父又心病復發,非回家不可。父子二人相對良久,默然無語。清晨,馬淒然目送老父乘街車離去。這段父子之情之不能完成與持續,使馬對「愛」的信心又一次減弱了。
第六段主要是暴露羅馬上流社會的道德腐敗,資產階級生活的無著與無聊。但仍有寫出馬追求生命意義的重心。在回聲廊上,馬要求富家女瑪德蓮娜做他的妻子,她是他念念不忘的唯一的女子。然而,瑪卻一邊和他交談一邊瞞著他和另一個男士接吻。留下馬呆子般坐在四壁蕭條的空房子裡,而在天明時份,那般空虛的不過如是的冷漠與厭惡之情又湧上馬的心頭來。
第七段的夜裡馬和永遠愛著他的伊瑪又吵起來。而剛剛和解下來,共尋好夢之際,史坦納的死訊把他們驚醒了。史坦納殺死兩女兒後自殺,象徵幸福家庭信念的破裂,馬最敬愛的朋友在荒謬中突然逝去,使得他僅有一點信心也宣告放棄。
於是:第八段,瘋狂之夜,馬放蕩形骸,淪為文妓,把身心都交托給魔鬼,在鍊獄似的大廳裡胡天胡帝,甚至強迫人公開表演做愛,可以說已讓自已無望地沉淪下去。所以當天使般的女孩在對岸向他招呼之時,他已聽已不聞,只能無可奈何的擺擺手離開了。究竟馬歇羅最終會獲得拯救嗎?費里尼沒有向我們說明,終場時他只留下了天使微笑的一個鏡頭,也許這就是微弱的一線希望吧!
總結
由此可見,《生活的甜蜜》一片實際上就是寫出一個現代人追尋自我,從掙扎而至沉淪的過程,費里尼在描寫馬掙扎的同時,更給我們看到現代被物質腐化了的社會表面繁榮而內裡荒蕪的景象。那是一個現代人在現代腐敗的社會中墮落的全景畫。在某一意義上說,還也是費里尼自已,作為現代知識份子的苦悶,徘徊於希望與失望間的心情的投射。《生》片雖不至像《八又二分之一》那樣顯明地有自傳意味,但也不是沒有費氏個人的投影在內的。馬歇羅在此雖不是個導演,卻仍然扮演著費里尼早年一度從事的新聞記者。而馬和他假想的妻子(伊瑪)間的不定的情感,兩人間互動與了解的困難;馬對其他女人(瑪德蓮娜)的慾望;馬對大胸女郎的慕情亟求母性的庇護;馬對一個純潔無邪酌、天使模樣的少女形和象的崇慕;馬對父親形象的反應和失望;馬對宗教的嚮往但又缺乏堅信等等,都直接和費里尼過往的生活背景有關,而在此以後,業已成為他近作的主題。這些一面壓抑著他、困擾著他的問題,在以後的作品中是經常重現的。
以上只談了《生活的甜蜜》的內涵和意義,還未接觸到它的表現技巧和風格。有人說費里尼是個「電影詩人」,就本片來看是對的——他的確是抒寫一已胸臆的詩人。然而,他並不「直寫胸臆」,而是用上類乎現代詩的比較隱晦而富歧義性的「字句」。《生活的甜蜜》,基調上是寫實的,但在許多地方卻運用了喻象的手法。好些評論家都曾致力於發掘《生》片的象徵意味,特別是從聖經中找和本片平行的寓意。有人甚至認為本片的七日七夜(除去其中兩個比較不重要的日夜)是對應於聖經中上帝創造天地萬物的七晝夜的。(註2)我對聖經的認識不深,無法在此方面致力證實。不過,我想,為《生》片找尋一個貫串的詮釋(coherent interpretation) 是不必要的。我相信費里尼不是個精細的設計者,他不是那樣博學深思的人,我們不必強作種種典故的註釋。但說費里尼從聖經中取得不少應用於《生》片場面中的靈感卻是不錯的;我們不要忘記,費氏一直是個熱心於宗教課題的藝術家。如片子開頭的場面:一架直昇機把懸吊著的基督像在頹斷的古蹟上空飛過,運往梵帝崗,就是很有宗教象徵意味的場面。懸空的基督,何等悲愴動人的意象,但其靈感可能來自聖經「人子自天上來」之句。這種意象靈感來自聖經,但意義卻是隱晦不確定的例子,在片中往後的段落中時有所見,如馬和施在噴泉中共浸的一場使人聯想起施洗的情景,此中的一個可能的意義是馬希望自已是新生的嬰兒,把生命交托予同時象徵母性與先知的施維亞的手裡,從而獲得安詳與寄託;又如神蹟和瘋狂派對這兩段,據費里尼自述是完全即興創作拍成的(註3),其靈感可能出自聖經中的神蹟和煉獄的圖象。
可以肯定的是,費里尼在本片裡用了好多詩之隱喻與象徵手法,使得某些場面令人在觀看時獲得意象紛呈的感受。這也是本片被人批評為晦澀與凌亂的地方,因為好些地方意義是不明確的(如末尾沙灘上怪魚的一段),這是詩意象被運用到電影中的結果。而也因這種歧義和曖昧,使得本片的畫面內容更多樣而豐富,視覺效果被發揮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生活的甜蜜》雖然由段落所構成,而段落間似無必要的關連,但由於費里尼視覺風格的純巧,詩的意象精確地運用,畫面與畫面間的構成仍是扣得很緊湊的。尼諾羅塔(Nino Rota)調子冷漠而步伐精細的配樂為本片提供了極佳的氣氛,特別是在古堡夜宴和瘋狂派對這兩個重要場面上,馬斯楚安尼的超卓演技也是影片強而有力的支柱。費里尼的視覺風格在此首次發揮其凌人的力量,黑白攝影之精妙教人單看畫面已經為之震懾,更何況其廣包的內容又是耐人咀嚼的呢!
註1:以下照《生活的甜蜜》的分場劇本摘錄出來,該劇本英譯本由美國Ballantine Books於1961年出版。
註2:這是我的一位朋友李君的意見。他的說法未曾使我信服,卻成為我目前用的八段分法的提示,順便在此聲明並向他致謝。
註3:見《Cinema Ear, Cinema Eye》,頁39。
■原(全)文刊於『劇場』季刊第四期(1965)的「費里尼特輯」中,所收錄的評論反映出費里尼創作正盛時期國內外影評及影迷的觀點。
■延伸閱讀:「2001年觀點回顧1965年的『劇場』雜誌」/李幼新
__________________
彌勒熊電影網:
http://orzmovie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