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paulchu
中原語音的聲母ㄒ與ㄏ不分,韻母ㄤ與ㄥ不分。等到清朝入關受滿洲語影響,才有ㄒ與ㄏ及ㄤ與ㄥ之分。
在清朝之前沒有所謂「ㄒㄧㄥˊ頭 」,只有「ㄏㄤˊ頭」;也沒有什麼「ㄒㄧㄥˊ行走 」,只有「ㄏㄤˊ走」。
直到滿人入關,在北京人講的京片子裡才開始有「ㄒㄧㄥˊ頭 」和「ㄒㄧㄥˊ行走 」。
台語就是比較接近中原音的閩南語,受滿洲語影響不大,用台語唸一下,就知道中原古音源起為何(例如骰唸「投」的古音源起就是如此)!
教育部所謂的標準讀音,根本是東抓一點京片、西抓一點古音;七雜八湊就說是標準?這樣也值得遵循?根本就是屁嘛!
|
你自己也說了,請問現在是在清朝之前還是之後?
我沒有資格說教育部這樣的說法到底符不符合標準(你的標準?又何謂標準?)
這位仁兄敢這樣說想必個人有比教育部更好的作法當作標準.
願聞其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