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nzcym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2
文章: 875
引用:
作者jjhuang.tw
討論一下無仿..
被吐吵也無所謂,動動腦比較不會老年癡呆..

我覺得是觀察的時間點問題,
我是從20年前,大學每年錄取3萬人的時代觀察.估計全台灣大學生人數也就13萬人.
而現今大學生人數已經成長到132萬人,人數足足成長的10倍.
如果在的人100%可以念大學,在我的年代,大約只有不到10%可以念大學.
以當年10%的人數來算的確大學生是太少了...
以當年開始慢慢增加大學生的人數,政策我認為是沒錯的.

那時代,到處是家庭代工.
其一:30年前車毛線衣,30年後,這產業已經移到東南亞,又轉移到非洲去了..
其二:20多年前,也到處是電子零件的家庭代工.工作全部被鴻海統合走了.
但是如果當時沒有鴻海.一樣是流落到大陸,東歐其他國家去.
這需工作都不可能再回來.人力的升級勢在必行.

如果現在人力的結構跟當時一樣,失業的人口一定會更多..
原因就是不可避免的工廠外移.

現在大學生,不是勞動人口不能賺錢,...

以前有老毛幫忙把大陸拖住, 台灣(其實是全世界)的還可以做中低階代工.
現在大陸老早改革開放, 就連螺絲起子和鐵鎚都是大陸生產製造, 台灣要做代工只能做高階代工.

如果把眼光放到兩百年之前, 中英鴉片戰爭的時代. 說穿了就是中國大量出超(瓷器, 絲綢, 茶葉, 漆器, 桐油...)英國機器製造的棉布卻無法賣入中國市場. 再把眼光放到三四百年之前鄭和下西洋的年代裡, 中國還是大量出超.

所以根據歷史紀錄來看的話, 中國承平時期的成功其實來自於生產競爭力遠高於其他國家. 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 人生競爭哲學的基本教條是 [聰明與勤奮] 罷了. 人口密度高的狀況下, 生存競爭壓力就大, 優勝劣敗的淘汰過程也加速進行. 其間接顯現出來的結果當然就是這些歷史上的輝煌紀錄.
舊 2007-10-03, 03:03 AM #21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nzcym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