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jjhuang.tw
我不覺得現在的大學高錄取率比較不好.(恕刪).
|
此篇大錯特錯. 耶? 我會不會講得太直接了? 即使怎麼說都是會冒犯到很多人.
Chapter 1. 勞動力篩選標準.
以北美跟歐洲來看, 學校雖然不少, 卻有很明顯的差異, 而且學校的增加跟人口的增加比例有一定的關係, 簡單來說, 高學歷的人數變多, 品質沒有下降多少, 只能套一句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幾個問題沒品管好那是逃不了的.
但現在問題回歸台灣區域性, 人口其實減少, 高學歷比例卻突然大增, 跟我說人人吃了仙丹, 每個都是標準以上通過, 我才不信. 門檻排除掉(我是認為基本上已經排除了), 能不能擁有學歷變成有沒有錢去讀的差別, 我連品管這兩個字都不想用在這裡.
當標準失去信用, 只好找下一個新標準, 最簡單就是往上訂立, 這連接我們下一個主題.
Chapter 2. 標準與時間. How much time before entering LF?
LF, labour force.
簡易來說, 繼續往上爬區分出差別, 那是需要時間與金錢的. 平均教育到大學22歲? 試試看26歲, 試試看30歲. 看起來沒啥問題? 現今勞動力分三種, 找工作, 非全職工, 全職工. (至於流民, 啃老族, NEEET族這些都排除在外, discourage workers不算在能夠動用的勞力, 連unemployment都不算).
主要支撐社會成長的動力在哪一種勞動力? 你猜對了, 全職. 雖然說近幾年女性職場機會與人數增加, 但能夠替代掉那些得更晚才能進去全職勞動市場的員工嗎? 這樣想就太天真了. 如果"較晚進入職場"這個現象是循年漸進那還有緩衝的機會, 每年還都能夠有人能替補, 不至於產生一個斷層.
現在問題是這幾年內(有沒有4~5年?) 一次性的全部後推, 想想看中間誰來銜接? 沒得說, 年老的繼續做下去撐, 晚一點退休吧. 然後算算看, 工作人口要養活非工作人口, 每個現今在工作有家庭的人, 普遍來算, 往前推個5年, 往後推個至少20年的負擔.
產生問題: 更嚴重的少子化, 那個可以接下一個主題.
Chapter 3. 嚴重少子化.
目前的大部分少子化很嚴重的國家採取開放大量移民(進入)的策略來補充勞動人口不足. 等大家都吃完了目前的勞動力, 未來或現階段準備進入嚴重少子化的國家從哪裡找人? Outsourcing? 工程外包? 別傻了, 其他地區也很缺人, 尤其是優良員工大家都缺. 好處是薪資可能會漲不少, 供需失衡. 當然在未來的時間, 女性會佔很大一部份勞動力, 可能可以緩衝一下吧.
但長久下來, 退休的更晚退休, 年輕的更晚進入職場, 什麼後果可想而知. 因為年紀大的人生產力有限(不要說王永慶或某些少數人的例子, 看看99.999%的普通人)
------------------------------------------------
以上所說的都有辦法修正, 也有變數(也就是不一定更好, 或可能更壞).
不過就台灣目前的大學高錄取率來說, 只有壞沒有好(結果不是已經開始出來了?)
如果要爭論等到這批人(也就現階段的大學人)都工作過, 老了, 死光了, 再來回顧才會有正確結論, 那也是可以, 那其實是比較接近完善的想法與比較能夠取得最佳的數據. 但卻是最不切實際的.
那個做法叫做回顧歷史, 對現今是沒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