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這種說法,「但如無法避免的時候,只要有用到軟碟的I/O的地方那往往就是產生瓶頸的所在」這樣講起來軟碟也是一個瓶頸囉?
瓶頸 這個字不是這樣用的。
當我們在說某某某是系統瓶頸時,意思是說某某某是限制這個系統效能的最關鍵處(換句話說就是改善這個部份能最有效改善整體效能,若不改善這個部份,則對其他部分所做的改善效果不大)。所以當你要用瓶頸這個字眼時,你考慮的就不能只是用到這個部份時的情況,而是必須著眼於這個部份佔系統整體的比例多寡(所以我一直在提那個Amdahl's law)。用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當系統用到軟碟時,真的很慢超慢,但因為用到軟碟的機會實在太低。所以根本不受重視,用到硬碟的機會高很多很多,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應用來說,存取硬碟的機會(相對於CPU、記憶體、Bus)還是很低,所以硬碟不是系統瓶頸,所以硬碟博土要叫人回去重修計概,因為電腦速度
不是卡在硬碟。
當然如果各位要堅持電腦明明就花超多時間在存取硬碟,所以硬碟是系統瓶頸,那我也沒話說了啦,因為那不是我認知的事實(也不是業界認知的事實)。各位可以想想i-RAM,那可當作是"不可能有硬碟比它快"的硬碟,然後呢?用了i-RAM之後,除了被常常拿來講的載入OS只要1秒,開程式不用等,存取大檔不用等,還有哪些方面會有差?多媒體、壓檔案、科學運算、影像處理、文書處理、網路應用,有哪一項應用會因為i-RAM而有顯著效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