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新世代國文程度 . 我想樓主指的可能是如注音文(ㄉ=的) . 表情符號(XD=笑) . 刻意的似音異字(我=偶) . 字詞及成語的誤用
新世代國文程度評判之所以產生 . 最強大的力量 . 應該是來自我們中國傳統5000年的精神嚮往
語言被賦予了民族情懷 . 它是種象徵 . 具有神聖不可侵犯性
這樣的文化現象 . 同樣在簡繁字爭戰中 . 清楚得見
除此之外 . 還有另一個人文的面相 . 支持新時代國文的批判是當所為之的 .... 語言的普遍性要求
.
.
所謂書同文 . 車同軌 ~ 這概念在地球村化的現代 . 發揮得淋漓盡致
凡舉鈔票 . 車輪 . 人體 . 空氣 .... 各種人類所知的東西 . 都有對應的標準單位用以度量
藉此人們對物品的認識 . 能夠跨越種族 . 國家 . 文化 . 區域 ... 的限制
只要知曉公認的度量標準 . 就能認識物品的某方面規格
藉此達成認識的一致性與普及性 (如非 . 每個國家的貨櫃規格標準不同 .... 那可麻煩了)
話是對人說的 . 語言同樣也要求群體間的普遍性 . 這種要求是極強烈的
一種語言能夠共同使用 . 群體間對單一的指涉方有 "相似"(註) 的理解
(註 : 理解於群體中無法獲得一致性 . 因為理解是模仿 . 不是複製 ; 因為語言不是數位化的東西
算命攤廣告的 ~ 不準免費 . 是算不準免費 . 還是不可以免費 ... 天知道啦)
脫離語言標準 . 濫用語言 . 以致於某甲看不懂某乙的文 . 某乙聽不懂某丙的話
在於閒話家常還好 . 若是公文往返 . 感性傳達 ... 等需要字句涵義或情境精確的需求下
造成理解人的誤解 . 困擾 . 猜測 . 不悅 ....
產生的錯誤 . 並非因溝通人玩弄語言逗趣 . 而能獲得諒解的
脫離語言標準不只是溝通者個人的事件 ... 是群體的事件
產生的錯誤 . 也非個人承擔錯誤 . 而是由群體共同承擔
正確的使用語言 . 關懷的非僅是道德的層面
更重要的是正確使用語言 . 群體才能順暢的維繫種種
這點 . 孔子 說得很明白 ~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海耶克 一句 ~ 語言意義渙散之時 . 即是自由淪喪之日 . 猜測是從論語的瞭解而來)
批判脫離語言標準的使用 . 是有其哲學道理與人際需要的
但是 . 語言的標準在那 ???
長短相形 . 高下相傾 ... 長(高)與短(下)互為標準 . 有了標準 . 才有比較
遺憾的是 . 從上所述 . 語言不是數位化的東西 . 它會隨時代質變量變 . 無法掌握 (質變=字辭涵意的變化 ; 量變=舊詞的消失 . 新詞的產生)
它的標準是模糊不清的 . 毫無標準性質必要的精確 .... 這蠻有趣的
對於國語的標準 . 我們只能寄託於就學的認識 . 教育部相關機構的解釋 . 與群體大眾的默認
但這還不夠達成語言標準的精確性 . 也永遠無法達成
這 . 就是語言
照例來一篇創作
沙、飛濺岩隙
水、狂流東去
我、醒著的夢
看、一瀑清明
罷了、剎那盡是曾經
留不住的愁,仍舊兩袖風然無慮
誰是誰非,非誰是誰
又錯了
錯了之後
卻錯過了
心在那裡
那裡就沒有寧靜
寂寞、獨我、東西不是東西。
亂寫一通 . 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