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ster Member
您的住址: Minas Faen
文章: 2,181
|
引用:
|
作者sutl
一代Celeron沒有L2快取的確是因為當時的P2核心也沒有,由於Ppro的失敗,intel暫時不敢再玩雙die封裝(CPU+L2),所以才會出現卡夾式的P2。
但由於沒有L2的性能實在是太弱了(其實當文書機還可以說),再加上當時製程進展到250nm,於是intel裝進了L2 128KB的快取,結果Celeron 300A成為intel第一個真正成功的內建L2快取的CPU,這也才是第一顆真正成功的P6架構CPU。
歷史說完,那現在到底有沒有必要採用另外生產小面積die的CPU來降低成本呢?以C2D E6xxx與E4xxx的情況來說,intel是採用縮小晶圓面積的做法,E6xxx內建4MB L2,E4xxx內建2MB L2,以前E6300/E6400是內建4MB封閉2MB的做法(可能是擔心良率的做法)。
可見intel評估良率過後,生產小面積die是比較划算的。
良率不高的情況,大多發生在採用新製程的時候,以intel未來的產品線來說,可能會是高階不良品打成中階,中階不良品打成低階,低階的die照做,這樣整體成本比較低。要不然全部都用高階的die來打,晶圓成本可是很高的。
|
呵呵, Chip Redundency 真是一門大學問阿 
不過要有多少也大概只有intel知道吧
引用:
說到低價位CPU,以前200元美金就是低價CPU了,我開始組裝PC的時候,那時K6-233可是報價9000元的東西,Cyrix 6x86 MX200當時是3600元。
事實上,其他低價位CPU是被K6打死的,兩強相爭,死的都是旁觀者...
|
讓人想到幽遊白書, 浦飯 VS 戶愚呂弟 
市場就那麼大, 雙方為了能夠更有競爭力, 先吞掉旁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