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lar Member
|
我會有此疑問,原因在於:主機板通常只會標示有幾個sata插座與使用的晶片組;且sata又特別標榜獨立頻寬。這使我以為頻寬(速度)的問題就因此解決了;然而就現況看,****性質似乎大於實際的利益,倒是線材變細了才是最大的好處。
但各位大大的回答,使我再一次確認我想過的問題:就是sata獨立頻寬只解決了I/O路徑上的一個末端問題而已。更重要的是,北橋南僑(或其他晶片)的性能高低才是真正影響速率的因素。
儲存設備中最慢(以HD代表)的是HD,而CPU就要停下來等HD,這使得系統的效率大為降低,而這問題有記憶體去改善。但當數顆HD同時運作時,CPU就沒有餘力去等待了,就是CPU的使用率會隨著I/O的增加而增加。如此一來,如何物盡其用,我是說如何使硬碟的數目同時運作而減少CPU等待的時間就要靠優秀的晶片組了。
數顆硬碟同時運作可能是組一組多顆的RAID或同時進行個別硬碟上的單獨工作,例如同時重組,或一顆燒錄,一顆壓縮檔案,一顆解壓獲,另兩顆搬移資料等等同時進行。
第一次使我想到這問題的情況是:我有一台具有2個SATA I裝置的MSI主機板(KM4M-V),晶片組是VIA
400A+8237,CPU BARTON 2500+,RAM 2G。由於我電腦中有4顆硬碟,兩個SATA,兩個IDE分別接在不同IDE插座,所以我同時進行了兩組資料的搬移(A->B,C->D)(ABCD沒有明確的標識誰為SATA或IDE),原本我以為獨立接線能夠使我擁有同樣的速度如同只進行一組資料搬移時。但是很明顯地,速度因為同時的兩組搬移而變慢了,就如同在一顆硬碟上進行兩個不同的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