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N-IC
參考一下吧:
http://class.hfp.ks.edu.tw/~2005sci...5science011.htm
冰河時期約出現過十一次。
冰河時期過後到下次冰河時期再度來臨之間,為「間冰期」;間冰期氣候溫暖,像目前的地球就是處於間冰期。除了冰河時期和間冰期之外,並沒有第三種溫度特別高的炎熱時期。
在地球氣候變遷的歷史上,總是不停地有冰河時期和間冰期在交替出現,為地球增減衣裳,那麼下一次的冰河時期將會在什麼時候到來呢?由於人們大量釋放二氧化碳進入空中的結果,使得地球的氣候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狀態--全球暖化,因此部分科學家大膽預言--冰河期恐怕再也不會回來了。
|
這個網頁蒐集的文章很有趣
剛好符合現在科學家對全球暖化現象的不同看法
同一個網頁不同的文章
就從冰河時代談起吧。「冰河時代」既是個通名,也是個專名,地球四十六億年的歷史,的確反覆發生過大規模的氣候變遷。例如今年八月下旬一個國際科學團隊發布消息,指出
5500萬年前古新世結束時,北極海的氣候像今日的地中海,證據來自北極南方兩百公里的海底沈積層,其中有只能在亞熱帶海域生存的藻類化石,而早些時候生活在當地水域的物種,卻不見蹤影。換言之,現在有厚冰層覆蓋的海面,當年水溫在攝氏二十度左右,許多物種因而滅絕。1980年代,海洋地質學家在南極也發現過同樣的證據。科學家推測,當時大氣中可能突然增加了許多溫室氣體,特別是甲烷,才造成那麼大規模的氣候變遷。至於那些甲烷怎麼來的,氣溫如何下降到「常態」,沒有人知道。
整個新生代,自古新世結束起,平均氣溫就長期趨冷,直到更新世。更新世是最近的「大冰河時代」(the great ice age),起於181萬年前,訖於15000年前。更新世與先前的上新世(532萬年∼181萬年前),人類學家特別感興趣,因為人類與黑猩猩源自同一始祖,自600萬年前分別演化後,主要的演化階段發生在上新世與更新世。
更新世的特徵是:北半球北方有長期而穩定的冰單,覆蓋大地;赤道非洲則溫溼多雨。大量海水鎖在陸上冰裡,海平面因而比現在低100公尺以上。許多今日的海峽,當年都是生物的通衢大道。不然,人不可能四萬年前就進入澳洲定居,一萬五千年前抵達美洲。
但是更新世180萬年中,氣溫反覆升降過好幾次,可以細分出許多「冰期」,以及冰期之間的「間冰期」。冰期的平均氣溫比「間冰期」低攝氏七度。自70萬年前起,「冰期」以10萬年為週期。以長期趨勢而言,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全新世」),其實是「間冰期」而不是「冰後期」。即使15000年前上一次冰期結束,代表氣溫將長期走高,我們仍不能確定我們最關心的未來,也就是我們的孩子、孫子在世的年代裡,氣溫究竟會如何變化。因此,能描述冰期始末的詳細資料,對我們評估目前地球暖化趨勢的後果,極為重要。
1990年代,國際團隊在格陵蘭中部鑽取冰核,第一次得到了過去十多萬年的詳細氣溫記錄。當時科學家得到的印象是,更新世最後一次冰期(大約12萬年前開始)是「突然」發生的。「明天過後」的點子正來自這個印象,只不過科學家所謂的「突然」,時間尺度是以十年甚至百年為單位,電影為了創造戲劇效果,卻以「星期」為單位。
但是科學家很快就發現,他們鑽取的兩根冰蕊(長度超過三公里),最下端(占全長百分之十)曾受擾動,其中資訊並不可靠。而可靠的記錄,起自十萬五千年前,那時最後一次冰期已經開始了。換言之,科學家對冰期開始前後的氣溫變化趨勢,其實一無所知。
今年九月九日(星期四),另一份冰蕊分析報告在《自然》發表了。這次冰蕊是在格陵蘭北部(現在平均氣溫攝氏零下31.5度)鑽取的。那兒條件較佳,冰蕊下段沒受過擾動,過去十二萬三千年的氣溫記錄都保存下來了。
初步分析的發現是,第一、最後一次冰期之前的「間冰期」,氣溫穩定,比現在高攝氏五度;第二、最後一次冰期是緩慢地展開的,從十二萬兩千年前到十一萬五千年前,氣溫逐漸下滑攝氏3.5度,到了「間冰期」與「冰期」平均氣溫的中間值。然後,氣溫突然升高,上下震盪了五千年,才下降到「冰期」的最低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