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Member
|
其實不難解答
打個小比方
假設有一本著作A 內容前半部份 為辨偽性質 辨偽某古人之著作B
因全書內容之性質稍多樣 所以書名並無辨偽等相關字眼
在此著作A的前3頁 條列著偽書B之部分內容 後6頁是作者考證辨偽的部份
某日
某人C至書店買書 隨手翻翻 無意間翻閱到此著作A 於是順手翻了前2頁
忽覺內容頗為有趣 記了一部份內容 結帳時 順手買了此書
回家途中 恰巧遇見友人D 於是向友人D分享方才在書店內看書時之內容
友人D聽了 對此書之部分內容甚感懷疑 於是向某人C提起
某人C便堅稱 方才在書中看到之內容確實如此 會出版的刊物 內容怎可能出大錯誤
若是錯得這麼離譜 老闆怎敢拿出來賣呢 早該回收了
因為某人C是位極為愛面子且無法承認己身錯誤之人
於是某人C仍向友人D堅稱方才所提及之內容確實無誤
問題出在某人C並沒有將書內關於辨偽部份全看完
於是認為在書中所看到之2頁內容為真
某兄臺 只識得他在教育部國語辭典所看到的敝人部份
就猶如某人C只看到著作A之前2頁
後來友人D向某人C要求 希望能看此書之部分內容 確定某人C所說為真
因為某人C是位極為愛面子之人 於是只敢翻前2頁給友人D看
據此向友人D堅稱自己並沒有錯 其實心裡極為害怕 一直不敢面對第3頁之後的內容
此舉就猶如某兄臺只敢提及教育部國語辭典內之敝人部份
而不敢面對辨似和相關字詞部份 於是一直未敢在文章內提及
樓主多次引用辨似並加以解釋 此兄臺看過後 似乎仍用雙手掩蓋自己的眼睛
並大聲告訴自己 沒有看到 沒有看到 沒有看到 自己是對的 自己是對的 自己是對的
作學問貴在能觸類旁通 旁徵博引 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
某兄臺之舉猶如囫圇吞棗 未能將教育部國語辭典內與敝人相關之詞熟習並融會
就像某人C只識得著作A之前2頁
此舉其實類似今日之某些媒體 擅長斷章取義 為了捏造 所以隨意拼湊他人的言論
此舉不可學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