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引用:
|
作者Axel_K
如果以經驗法則來談,這種情況應該是短期的
類似的情況在各種工業都有過,
技術與法規的角力
如果沒有法規強制性,技術上永遠不願意去研發更費成本的技術
但更費成本技術,又會因為競爭,而降低成本
這個循環模式,早在歐洲開始注重環保後
就出現了
(這個問題也是歐洲和北美側重不同的地方
以經濟上來說,歐洲吃虧,但歐洲會跑得比較長
北美要不是地大物博,環境肯定會更糟)
但是,如果不願意去承受一開始的成本與副作用
拖得越久,對環保傷害越大,
技術成本與短期污染與垃圾,還算可以估得出來
但環保成本,卻無法計算
|
以經驗法則來看 -- 單就法律規定下手並不可取, 經濟效益才是最有效又可靠的推動力量 .
舉例而言: 古早用笨重的銅鏡, 後來換成鍍汞玻璃, 後來是利用銀鏡反應在玻璃上沉積極薄的銀, 再來是用壓克力替換玻璃鍍銀. 現在是壓克力背面蒸鍍一層鋁.
想想看 : 一面 PVD 壓克力鋁鏡, 一面玻璃銀鏡, 一面玻璃汞鏡, 一面銅鏡. 最後當然是便宜輕巧的勝出.
排鉛法這個案子比較像是立法推銷無鉛焊料的專利. 因為Pb40Sn60 沒專利. 只是您可能不知道現行的無鉛焊料通常還是錫基合金. 錫仍然是有毒的重金屬 , 只是無機錫吸收不良毒性比較低 . 一但高量無機錫洩漏到環境中被微生物轉化成有機錫, 一樣是劇毒 . 所以產品本來就應該設計成經久耐用, 企業要確實教育鼓勵使用者做好廢棄物資源回收 (e.g. 延長保固年限, trade in discount, 折價舊換新), 藉由由減少污染的源頭做起才是上策.
大部分的污染其實都可以被歸類為未善加利用的資源. 小時候常常騎腳踏車去中壢工業區附近逛, 當時的電子加工廠常常把生產的廢 PCB 拿去公有地露天堆置, 等到數量夠多時就放火焚燒 . 每次都找眉梢的廢版回家拆解電晶體電容... 做實驗 .
http://www.bamboo.hc.edu.tw/~sts/co...ch09/index.html
http://www.gdpcc.com/toxi/toxi10.htm
http://www.instrument.com.cn/book/s...7/1008617.shtml
http://jpkc.yzu.edu.cn/course/hjwsw/b001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