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fcitaa22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4
文章: 79
中醫需要靠師傳。因為中醫面對的是一個復雜的矛盾綜合體,其中有無數層矛盾在發生作用,有主要的(系統級),有次要的(器官級),有二次要的(組織級),有三次要的(細胞級)。每一級矛盾中,有又主要矛盾至次要矛盾多個層次。其中每一對矛盾單獨解決都比較容易,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但是不同級別的不同矛盾相互作用,怎樣能夠辨證施治呢?單一的原則不行,多個原則在一起相互打架還有原則嗎?所以,需要原則間的平衡、協調,需要找到主原則和次原則,理清陽和陰的關係。每一個病人的病情不同,即矛盾關係的組織不同。同樣的病症,其病因可能完全不同;同樣的病因,其表現的部位和方式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培養中醫就像培養國家總理,既需要靠臨床實踐,也需要靠師傳。這才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說法。中醫用葯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君葯攻主要矛盾,臣葯加強君葯的力量,佐葯攻次要矛盾並克制君葯的毒副作用,使葯調和葯性。這就像整頓一個管理混亂的企業,不但要撤換主要領導人,整頓士氣,調整市場戰略,開發新產品,加強質量控制,還要循序漸進,防止在整頓期間失序,造成資金流失,客戶流失,技術流失,亦即要懂得安撫人心,注意打擊一小撮,保護大多數。所以,單純學院式的中醫培養只能培養解決單一型問題的科級干部,培養不了總理。這種科級干部,就是那些守著一、二張方子吃一輩子的中醫。這種中醫守株待兔,碰到病情對他的方子了,他就成“神醫”了,對不上,就成庸醫了。從外部統計角度看,病人得出的結論是,這是個庸醫。真正的良醫用葯以變應變,出神入化。"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型腦炎,名醫蒲輔周先生治好了167例腦炎,用了98個不同的處方。然而,西醫領導的衛生部居然認為,正因為每個處方解決了不到2個人的問題,所以蒲先生的醫術沒有統計意義!用西醫的這種機械論方法來領導、評價中醫的整體論,如同讓幼兒評價成人行為一樣,可笑復可嘆"。

實際上,真正的中西醫結合只能是“中醫為主,西醫為輔”。中醫可以防微杜漸,將絕大部分病情消滅在萌芽或成長狀態,到病情發展到完全不可逆轉的階段,再用西醫的“暴力革命”。至於何種病情為完全不可逆轉,則需要取決於中醫的治療水平。對於像王文奎這樣的醫師來說,肺癌晚期仍然可以逆轉。對於技低一籌的中醫(也是良醫,但醫術水平稍低)來說,肺癌早期和中期可以逆轉。如此,則可能形成一個以少數杰出良醫,多數普通良醫形成的中醫網絡,以遠低於西醫的成本,覆蓋全國城鄉。

  同病相憐,猩猩相惜。在醫學界,中醫是非主流。在經濟學界,我也是非主流。非主流的體驗是相似的。在經濟學界,一個數學出身的經濟學博士,盡管他對經濟史一竅不通,盡管他對經濟和社會的復雜性毫無了解,但他可以玩弄統計資料做模型,可以寫文章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上,可以憑借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的名聲對經濟政策指手划腳,就像一個學習分子生物學的醫學博士可以對一個病人任意處置一樣。經濟被搞坏了,"病人被治死了,他們卻是科學的化身,可以不負任何責任,他們責怪病人不是他們的典型病人"。
舊 2007-07-12, 10:10 AM #38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fcitaa22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