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有人寫了所以轉貼--
-------------------------------------------------------
另:再补充一些文献佐证(俺手头的资料有限,可随便找找就有这么多):
1.《黄帝内经 灵枢 经脉》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
脉也。”
很清楚:络脉是肉眼可以常见的,经脉是分布较深所以看不到,如果还有人
非要说经络是什么超能结构,请问,古人是如何常见络脉的??大家低头看看你
的手掌正面的下端前臂处,也就是中医说的寸口部位附近,是不是有蓝色的静脉,
这样明显地看到静脉,人体上还有很多处,古人会看不见??上面的文字说的很
清楚,那就是他们所说的络脉!!而经脉,从分布特点上看,指的就是主干动脉。
2. 医圣,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津液竭少,亡血损经络”
张医圣的临床实践多,理论论述较少,不过还有这一条。可见血与经络的密
切关系。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泣,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
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泣。”
通过触诊寸口了解经络,那么经络是什么?桡动脉?
4.“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
―――――――――――――――
情况同上。
5.“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
此心之应也。”
――――――――――――――――
经络里有血。还跟心有关系。
6.隋,太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消渴病诸候第四渴利候:
“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
―――――――――――――――――
经络里是液体。
7. 淋病诸候第十七(凡八论)血淋候: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循环腑脏。”
―――――――――――――――――――――――
心-经络-血液循环,那么经络是什么??
8. 痢病诸候第二十四(凡四十论)血痢候:
“血之随气,循环经络,通行脏腑,常无停积。”
――――――――――
经络里是血。
9. 金疮病诸候第六十四(凡二十三论)金疮渴候
“夫金疮失血,则经络空竭,津液不足,”
―――――――――――――――――――
中刀之后,失血,经络就空了,经络里是什么?
10. 金疮病诸候第六十四(凡二十三论)金疮下血虚竭候:
“金刃中于经络者,下血必多,腑脏空虚,津液竭少”
―――――――――――――――――――――――――
这句最最明白,千万都别说看不懂啊,刀砍了经络,可见经络是有实体的啊,
绝不是什么微观结构,经络被砍了结果怎么样,流出来的是血!!!还说不是血
管?!!
11. 妇人杂病诸候第六十六 吐血候:
“夫血外行经络,内荣腑脏。”
―――――――――――――――――
都不想再说了。大家自己觉着呐??
12.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
“少阴者,心脉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
手少阴心经,里面流着血,可惜,段誉如何能用血管发“外气”?
13.金代,李东垣《脾胃论》
“食气归精,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只要学过《生理卫生》,读这段会想起什么??肺循环,是吧??是经络干
的。
14.清代,唐宗海《血证论》
“心主血脉,....,血循经脉”
到了清代了,反复说的话只有一句:经脉里留着血。
15.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古人言经络是血管,由每脏腑向外长两根,......”
我说早有人提出俺的结论了,果不其然。一个字都不用改。“古人言经络是
血管”......还有什么可说的???
16.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诚以人身经络,皆有血融贯其间,内通脏腑,外溉周身,"
17.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
“若吐血、衄血、下血,皆是经络散行之血也。”
“血得暖则循行经络矣。此法出《仁斋直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