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太陽之子
某位同學別在睜眼說瞎話了吧...
我也用7K250組過RAID0,快是快阿,快在傳輸
搜尋鐵定是不會變快的
妳感覺快,可能是大快取所帶來的...要做大量隨機搜尋的工作
8ms不可能輸12+ms
莫非妳的個人感覺,已經超越的物理和數學定律了
說實在的,你已經開始嘴砲了
幾顆又幾顆硬碟之類的..
很難看
|
別只著眼於自己想看的物理及數學定律..
統計是充滿的陷阱的學問.."平均"正是常見的陷阱..
下兩圖轉自
www.hdtune.com
萬轉硬碟 Access time 外圈約 2.5ms~8ms 內圈約 7.5ms~17ms..
7200轉硬碟 Access time 外圈約 5ms~15ms 內圈約 15ms~25ms..
在全硬碟平均的情況之下的確是 7.9ms 優於 13ms ..
但如果同樣分割32GB的外圈系統槽..
則 7200轉硬碟..其平均會因為靠近外圈..有機會降到到 10+ms 的 Average Access time..
相對萬轉硬碟..因為 32G的分割橫跨了磁碟中外圈..Average Access time 可能僅能降到7+ms左右..
當然 7+ms 還是比 10+ms 的時間來的短..但其間的差異就沒有之前的 7.9ms VS 13ms 來的驚人..
且 Access Time 不是一切..大量的IO不是隨時都在發生的..
雖然萬轉硬碟 Access time 可以辦到 30~40% 的效能優勢..
但經過層層因素稀釋之後(使用者習慣..OS及驅動差異..檔案系統破碎的程度)..感覺差不多並非不可能..
當然..以上是指有對硬碟做分割..且系統槽割在外圈的情況..
btw ..
之所以會這樣..
因為萬轉硬碟為了穩定性採用了較小的碟片(3吋..7200轉一般用 3.75吋)..
所以碟片可供記錄的面積比較小..
(但同時因為碟片小..所以萬轉其 average seek time 比7200轉來的少..否則latancy time 理論上只少 2.33 ms 以下 ..)
且因應高轉速帶來的高熱..記錄密度會比較低..
因此 WD 同時有單碟150+G的7200產線..及單碟36+G的萬轉產線..(3.75" 對 3" 碟片扣掉中心..表面積頂多差兩至三倍..記錄容量卻差了近五倍)..
因此針對外圈同樣大小的分割進行 IO 動作的時候..
萬轉硬碟的讀寫臂會有較大幅度的機械動作..而引起 seek time 增加..
抵銷了部分 latency time 較低的優勢..
當然最後萬轉硬碟還是比 7200 轉硬碟來的快..
但高單價及低容量換來的速度值不值得..就端看各使用者自己的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