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PromLin
Elite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01
您的住址: 納西色斯湖畔
文章: 6,987
五、虛實難分的迷離幻境

隨著近年來電腦科技和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的想像力又增添了另一個無遠弗屆的翱翔空間,尤其是虛擬實境技術在網絡上的應用,更使得人們意識到在現實世界之外還存在著甚為寬廣的虛擬時空。當人類的感官或是大腦能夠和電腦網路交相聯結的時候,我們眼中所見到的事物逐漸會有如夢幻般無法確定,於是人類腦海中的虛擬世界和外在的真實世界將會變得難以分辨。首次在銀幕上呈現出電腦內部虛擬世界的是迪士尼製作的《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 1982),描述一名程式設計師在偶然的意外中被吸入電腦裡面,跟邪惡的主控程式展開了一場五彩繽紛的生死搏鬥。次年由特效大師道格拉斯川布爾(Douglas Trumbull)導演的《尖端大風暴》(Brainstorm, 1983),則是敘述一群科學家研發出記錄腦波活動的機器,能夠將人類的知覺、思想和夢境錄製成磁帶,而且也能夠重複播放給其他人觀看,此片可以和《電子世界爭霸戰》並列為預言虛擬真實時代即將來臨的先驅。從1990年代起,就開始陸續出現一些以網路科技和電腦叛客(Cyberpunk)為題材的電影,包括有《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 1990)、《未來終結者》(The Lawnmower Man, 1992)、《時空悍將》(Virtuosity, 1995)、《捍衛機密》(Johnny Mnemonic, 1995)、《21世紀的前一天》(Strange Days, 1995)和《異次元駭客》(The Thirteenth Floor, 1999)等片,在這些玩弄人類記憶的後現代科幻電影場域當中,原來清晰可辨的肉體心靈、真實虛幻和存在空無之間的界線已經變得逐漸模糊。這波風潮在華卓斯基兄弟(Wachowski Brothers)的《駭客任務》(Matrix, 1999)推出後可以說是達到最高點,此片人類的意識是活在電腦母體創造的虛擬世界之中,然而實際上的肉體卻是被集體困在培養容器裡面,感官所知覺到的事物其實都是電腦程式所製造出來的幻象,人類的感官和意識已經完全跟肉體脫離,無法用感官和理智來判斷究竟何者為真或是何者為假。

《駭客任務》雖然架構出極為龐雜繁複的電腦虛擬世界,不過觀眾還是有辦法區分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差別,真正能夠認真探索這種混淆和跨界的是同年由大衛柯能堡導演的《X接觸:來自異世界》(eXistenZ, 1999)。柯能堡在此片中描述到一種以人類神經聯結生化科技產品的虛擬實境電玩系統,儲存遊戲內容的驅動器(GamePod)看起來像是有血有肉的胎盤,其實是由人工培養的畸形兩棲動物取出內臟後再植入合成細胞製成。玩家必須先在脊椎下方安裝一個連接神經系統的生化插座(BioPort),然後再用一條臍帶狀的纜線(UmbyCord)聯結到遊戲驅動器,以人體的新陳代謝和體力來提供整個系統運作的能源。當玩家開始啟動遊戲的時候,驅動器會有如嬰兒般輕微地扭動顫抖著,人類的意識就脫離肉體進入似幻似真的遊戲虛擬空間,更甚的是,在遊戲中還可以透過迷你驅動器再進入下一層的遊戲。在玩家穿梭於層層疊疊的遊戲與遊戲之間,最後再返回到真實世界的時候,會有恍惚不安和懷疑自己到底置身於何處的感覺。真實生活會變得不真實、不夠刺激、太過平靜,雖然看起來很安全,但卻會覺得很無聊。更嚴重的是,會不確定真實世界是否為真,真實像是遊戲,真實的人就像是遊戲中的角色。另一方面,玩家在遊戲中並無法擁有太多的自由意志,一切言行舉止都要符合遊戲的設定,或許還要依照遊戲的指示去任意殺人。當玩家在難以分辨真實和虛擬的情況之下,可能就會依據電玩的殺戮本性去誤殺真實世界的人物,還自以為只是隨便殺掉一個遊戲中的角色而已。現代人因為現實生活過於枯燥乏味,就轉往虛擬世界中去尋求刺激,當虛擬實境變得比真實還要真實的時候,人類是否會迷失在電腦遊戲所創造的虛擬世界裡面,這就是柯能堡留給觀眾去自我省思的重要課題。

在《駭客任務》吸引住全球主流觀眾目光的前一年,獨立製片界的導演亞歷士普羅亞斯(Alex Proyas)就曾經拍過一部題材相近的《極光追殺令》(Dark City, 1998),雖然此片在當年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是其特殊的劇情概念和影像風格卻明顯影響到後來的《駭客任務》。這部電影看起來就像是1940年代那種陰鬱詭譎的黑色電影,故事背景是一座終日見不到陽光的黑暗城市,年代和地點都無法確定,城市裡混雜並置著各種不同時期的建築物,熙來攘往的人潮在幽暗的街道上茫然地四處奔波。男主角在一場不明的意外中突然從旅館的浴缸裡驚醒,腦海中只殘存著片段不完整的模糊記憶,卻莫名其妙被指稱是冷血無情的連續殺人兇手,除了警方到處在搜尋他的行蹤之外,還有一群擁有超能力的神秘黑衣人亦步亦趨跟在後頭要追殺他。在他試圖拼湊記憶、追尋自己真實身分的過程中,卻赫然親眼目睹到不可思議的駭人景象,每當午夜十二點一到,時間就嘎然靜止,城市裡的所有居民會頓時進入昏睡狀態,建築物開始昇起、降落、變形和移動位置,人們被偷偷灌輸捏造的虛假記憶,醒來後可能會身處異地或是完全更換成另一種身份。然後整個城市又重新開始繼續運作,彷彿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人們仍然憑藉著不屬於自己的記憶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原來這座城市只不過是外星人興建的大型實驗場,人類就像白老鼠一樣活在無路可出的虛擬迷宮中。那些面臨滅種危機的外星人只有共同記憶和團體思想,他們羨慕人類擁有個人的意識和獨特的靈魂,能夠適應各種變遷的環境而依舊生生不息。他們相信這是因為人類擁有個人記憶的緣故,於是他們在外太空建構出大型的人類實驗場,每天反覆進行著各種記憶混合交換的實驗,希望能夠從中尋找到人類靈魂的秘密。人類真的只是自身記憶的總和嗎?人類的獨特性到底何在?如果連記憶都是別人假造的話,那麼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此片在光怪陸離的科幻故事包裝之下,其實是充滿了許多值得我們反覆咀嚼思考的哲學辯證。



註釋
1. 關於Cult片的定義,可以參考「華語Cult片網站」的說明:http://www.geocities.com/chincult/about.htm
2. 原文是"movies [that] have a certain following because there is something special about them."。
3. 原著的設定是生化人(Android),電影則改成複製人(Replicant)。
4. 參考自《銀翼殺手》院線版的旁白,原文是"I don't know why he saved my life. Maybe in those last moments he loved life more than he ever had before. Not just his life, anybody's life, my life. All he'd wanted were the same answers the rest of us want. Where did I come from? Where am I going? How long have I got? "。

參考書目
Geoff King, Tanya Krzywinska著,魏玓譯。《科幻電影奇航:遊走虛擬螢幕空間》。台北:書林,2003。
Paul Wells著,彭小芬譯。《顫慄恐怖片:失聲尖叫電影院》。台北:書林,2003。
陳瑞麟著。《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台北:三民書局,2006。
艾爾著。《驚悚100》。台北:時報,2002。
焦雄屏著。《焦雄屏看電影:好萊塢系列》。台北:三三書坊,1985。
焦雄屏著。《閱讀主流電影》。台北:遠流,1990。
__________________
在封閉的空間打開一扇仰望藍天的窗.

我的部落格: PromLin的非主流部落
舊 2007-06-28, 01:07 PM #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romLi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