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食科幻進入迷離異境......
(原文刊載於《電影欣賞》季刊第130期,請勿轉載)
對電影有興趣的人大概都會經常瀏覽一些電影相關網站,有些網站的內容可能是綜合性的電影資訊,有些則可能是專門談論某種電影類型,另外比較少人注意到的還有所謂的Cult片網站,裡面儘是收集一些稀奇古怪的另類電影。什麼是「Cult片」(Cult Film)呢?這個名詞很難用中文貼切地翻譯出來,若是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Cult片就是會讓觀眾產生膜拜心理的電影。這種電影或許不是那種大製作的賣座電影,但卻因為題材怪異或是拍攝手法獨特,而讓少數影迷想要一看再看,甚至會產生狂熱的崇拜心理,將片中的對白倒背如流或是模仿演員的言行舉止。(註1)如果大家曾經瀏覽過這些Cult片網站的話,可能會發現到科幻片在其中佔有相當大的份量,畫面上看到的大多是一些奇形怪狀的外星異形、張牙舞爪的變種怪物和銅皮鐵骨的機器人等等。這或許是因為科幻片最能夠發揮人們的想像力,帶領我們穿梭於不同的時空、疆界和次元,讓觀眾享受到一場充滿奇思妙想和感官刺激的視聽饗宴。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科幻片比較能夠反映出人們內心深層的恐懼,可以幫助我們面對科學與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憂慮,進而達到一種心靈上的解脫和洗滌的功能。
在科幻電影發展至今超過百年的歷史中,已經有不少專家學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發表過相關的評論,或是用電影美學、科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研究等等理論詮釋過,但卻很少看到有人從Cult片的角度來談科幻電影。什麼是「Cult片的角度」呢?顧名思義就是從狂熱影迷的角度,至於要如何來談呢?老實說,我也不曉得應該要從何談起。美國作家韋爾奇艾佛曼(Welch Everman)在1995年所出版的《Cult Science Fiction Films》,可能是第一本從Cult片的角度來談科幻電影的書籍,他在簡介中對「Cult Films」的定義是「有特定追隨者的電影,因為其中有某些事物對他們來說很特殊(註2)」。這本書的編排方式是依照英文字母的順序排列,總共介紹了75部影片,幾乎都是國內相當難得一見的稀有電影。至於在我這篇簡短的文章中,則是回歸到傳統的科幻電影分類法則,先羅列出各種不同的科幻主題和歷史源流,再從中挑選出幾部比較特殊的作品來加以闡述說明。在這些曲折離奇充滿靈思的科幻故事帶領之下,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深邃瑰麗的時空隧道,跨過星門走進迷離眩惑的異想世界,去尋覓那些失落在人類記憶深處的珍貴寶藏。
一、外星人會入侵地球嗎?
當我們抬頭仰望繁星滿天的夜空時,腦海中或許會不禁如此胡思亂想著,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除了人類生長的地球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星球存在著生物?如果有的話,這些外星生物會來侵犯地球嗎?首先將這種人類長久以來的疑慮寫成文學著作的,就是威爾斯(H.G. Wells)於1898年發表的《宇宙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s),書中細膩描寫了地球遭受火星人侵略的悲慘景況。1953年,拜倫哈斯金(Byron Haskin)和喬治帕爾(George Pal)兩位特效大師合作將這本小說搬上銀幕,以當時最先進的模型、化妝和藍幕特效技術,把火星人入侵的逼真影像呈現在觀眾眼前。同時期還有許多以外星人入侵為題材的科幻片,例如《異星怪人》(Thing From Another World, 1951)、《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 1953)和《飛碟入侵地球》(Earth vs. the Flying Saucers, 1956)等等。這些電影很明顯的反應出在當時逐漸形成的冷戰局面中,人們擔憂核子武器會帶來毀滅性戰爭的焦慮,以及共產主義陣營對西方世界所造成的威脅。在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沉寂潛伏之後,隨著1996年的《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以精緻特效吸引住觀眾的目光,直到史匹柏重拍威爾斯小說的《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 2005),這種老掉牙的外星人入侵題材似乎又被重新炒活,只是假想敵已經由當年的共產陣營轉變成如今的回教恐怖份子。
在眾多以外星人入侵為題材的電影當中,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導演的《X光人》(They Live, 1988)是較為辛辣新奇的一部,雖然在剛推出時頗受到影評人和觀眾的低估,但經過影迷多年來的討論爭辯後已經有逐漸成為Cult片的趨勢。這部電影的前半段看起來不像一般光鮮亮麗的科幻片,那種描寫失業者躑躅街頭、民不聊生的哀傷淒涼筆調,反倒像是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社會寫實電影。但是在那位失業流浪漢揀到一付太陽眼鏡之後,整部影片的調子卻迅速搖身一變直轉而上,當他戴上眼鏡以後才赫然發現到,原來外星人已經埋藏潛伏在地球多年。片中的那些外星人並不是以軍事侵略來武力鎮壓,而是化身為政商名流和菁英知識份子,從內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面來瓦解社會結構。另一方面,這個新興霸權又利用媒體來掩飾他們的真相,並且傳送電波來對民眾進行催眠洗腦。只要戴上反政府科學家發明的特殊眼鏡後就能看到,牆壁上的****海報、雜誌和電視節目裡面,竟然都寫著「消費」、「服從」和「不要質疑當權者」等等口號標語。有許多人說這部電影是在譴責美國前總統雷根所提倡的資本主義,致使企業擁有過多的權力和造成貧富不均。片中那些失業率提高、民生凋敝的情景,對照到目前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面貌,還真的是唯妙唯肖得讓人膽戰心驚。
另一部類似的科幻驚悚片是大衛托伊(David N. Twohy)導演的《外星人入侵》(The Arrival, 1996),當初上演時正巧碰到《ID4星際終結者》瘋狂賣座的熱潮,因為製作成本較低而被大多數觀眾輕視,但是頗富巧思的劇情還是吸引到不少影評人的青睞。此片的主角是一位負責監測外太空的天文學家,有一天他突然接收到天狼星與地球之間的通訊電波,然而這個重要訊息卻遭受到上司的刻意封鎖和銷毀,在經過一連串鍥而不捨、抽絲剝繭的調查之後,才終於發現到外星人潛伏在地球上的蹤跡。片中的外星人經過偽裝後看起來就跟常人沒有兩樣,他們可能是你生活周遭的鄰居、朋友、上司或是平凡的路人,沒有原形畢露的話根本就無法分辨。這些外星人隱藏在墨西哥、秘魯和厄瓜多爾等等南美洲國家中,利用秘密工廠散發熱氣來提高地球的氣溫,把地球逐漸改造成適合外星人殖民定居的環境。這部電影的觀點聽起來好像很詭異,但卻又不是毫無根據的危言聳聽,由於人類本身的貪婪和現代工業文明的過度發展,工廠煙囪、汽車排放廢氣和雨林濫墾濫伐,已經嚴重破壞到地球的自然生態環境,導致臭氧層濃度不斷下降和全球氣溫逐漸上升。就像此片的外星人頭目所說的,我們人類本身都愚笨到不懂得愛惜地球的環境,他們外星人只是在幫助我們加速滅亡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