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gugugi
這是可以討論的
我前文就有提到,要避免史達林格勒的事情發生
就要在灘岸解決大半的敵軍
要在灘岸解決大半敵軍
泊地攻擊是很重要的一環
在這之前,三軍各自有一定的戰損
但陸軍的存活率是高於海空軍的
正可凸顯陸軍存在的必要
|
問題是想在灘岸上解決敵軍,一但沒有空優,地上軍隊全是靶子。
開戰後台灣的機場必是優先攻擊的重點,
空優遲早被對岸拿下。
再加上空軍的妥善率以非90%以上,但作戰卻是照算,
更別提陸軍造假的妥善率,戰車到時能動多少都是個問題,
而一般部隊的車輛問題更大,空有憑單是無法動作的。
一般陸軍灘岸決戰是要把戰車開到樓房內,
並將外柱打掉,
但演習能做到這點嗎
很多作戰方略都是紙上談兵,
上面對軍隊的裝備妥善率都是按裝檢來看,
完全忽略實際情形。
你曾是旅部的軍官,應該知道裝備問題的嚴重性,及訓練不足的問題,
但兵推時可曾考慮過這一點
如果你是在營級、連級單位有待過,
了解後勤及訓練上的問題,你就不會對國軍的戰力有所期待。
引用:
|
作者gugugi
如果從開戰到正規登陸只有三個禮拜的話
那時間的確很緊迫,最大的變數在治安
而且疏散也不完全是 大城->鄉村
以上是比較正規的打法
如果對岸用更快的方法
那根本不會有史達林格勒的事情發生
|
對岸不會給三星期,對岸是走快速打擊,
對岸要是先給三星期的時間,
那他也不用常常訓練部隊的移動速度。
對岸是走奇襲,首波成功後就是強攻,
我軍地面硬體設備能留下多少還是個問題。
(共軍一旦確保空優,基本上就成功一大半)
再加上陸軍目前的訓練素質,在第一波攻擊後還有多少人敢拿槍還是個問題,
陸軍基本訓練不足,就註定實際的戰力會有很大的問題,
這也是高層紙上談兵所看不到的問題。
每次演習,上面的作戰指示都很美好,
但實際上一些裝備都借別營、部隊通信要用行動電話、
一些目標的完成還是靠作弊,這種差異性是無法讓一軍隊有戰力。
那些仍自信其軍隊仍有戰力,裝備保養仍確實的部隊,
可建議高層將該部隊的手榴彈試丟個幾箱,
看看是否大部份能爆,再來說有戰力吧
(海陸應該有定期換引信,一般部隊就不知了,
但至少外島當年沒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