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Muchin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02
文章: 441
相信很多人已由自己的實驗看出 PIE rate 和 jitter 的關連了:例如用 BenQ 機器來測,同一位置的 PIE 會隨 jitter 而增減。然而當 jitter 很接近時,有時關連不明確;可能的原因有: 1. PIE 通常不是以 bytes 計,2. 普羅機器會有取樣數不正確的情形,3. 看似同一位置的樣本也不一定全相同。另一方面,不同位置的 PIE rate 和 jitter 的比例不一定一樣,因此難以由 jitter 推算 PIE,而只能作同一位置的比較。除了 PIE rate 的計算方式和樣本的問題外,各個 ECC block 的 time variations 之 frequency distribution 常不同也是原因之一。

那麼用不同廠牌的機器測量,是否應有相似的關連呢?懂統計學的人會曉得理當如此;若對統計學不熟,那就不可能領會了。

由此推論,我所引那兩片的檢測圖中的每個位置,Philips 1640 (OEM BenQ 1620) 報的 jitter 都比 CATS 的高,但 PIE (Sum8) rate 卻相反,應是不合理的。怎會這樣?有三種可能:1. Philips 1640 高報 jitter。 2. Philips 1640 低報 PIE。 3. 以上皆是。由於 jitter 的測量不易出錯,而且用 1X 跑時,BenQ/Philips 測的 jitter 常和 CATS 的相差不多,因此推定所報的 jitter 很可能是對的,那只得說 Philips 1640 低報 PIE。


PlexTools 測的 jitter 沒數值,因此無法作比較。至於沒測 jitter 功能的機器,就只能用先前我提出的方法來判斷: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ad....66&page=1&pp=10

另一方面,用 BenQ 機器以 Nero 的 Advanced Disc Quality Test 測的 C1/C2 errors 很可能是可信的,因為沒看到有任何反面證據。

總而言之,BenQ 機器測的 C1/C2/PI/PO errors 和 jitter,我認定只有 PI/PO error 有問題,其餘應是可信的。我說的可信只是表示機器會忠實反映該機讀取時出現的 C1/C2/PI/PO errors 和 jitter。
舊 2007-06-22, 03:31 AM #2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uchi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