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所介紹的台語片雖然都是在我出生以前的年代所拍攝的,
但是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還挺KUSO的,
各位可以打開電視給家裡的長輩看看,
勾起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回憶,
也推薦給喜歡懷舊風的朋友!
-------------------------------------------------------------------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13/17/fsid.html
播出時段:
http://tgc.ettoday.com/2007/?c=10635526000963#GUIDE
台語懷舊影展/50年前台語片超風光 不到3天就有1部新片
記者:記者溫淑梅、吳財賢/綜合報導
國片市場現正面臨低潮,很難想像4、50年前,台灣曾掀起一股台語電影炫風,最誇張的記錄為年365天共出產122部電影,也就是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部新片上映!
從今(13)日開始,東森新聞推出「台語片時代」系列報導,帶大家回味台語片的輝煌年代。第一集先從幾部台語片的經典作品談起。
悽涼悲哀的弦律,道盡台灣人內心的苦楚,改編自日本經典小說的「雨夜花」是台灣第一部台語時裝片,內容描述一對年輕夫妻因為和上一代的隔閡,導致妻離子散,現存版本是6年後原班人馬重新拍攝的續集「正宗雨夜花」。
原名「脫褲風波」的「燒肉粽」,延續台語片的悲情路線,妻子遭丈夫誤會被逐出家門,年紀小小的孩子和受傷無法工作的爸爸,瞞著對方在半夜賣肉粽賺取微薄的生活費,雨中相見抱頭痛哭。
影評人黃仁曾說越哭的電影越賣,的確,在台語片時代,電影院是觀眾情緒宣洩的出口,時而大哭,時而大笑,不論是劇情片還是笑鬧劇都大受歡迎。台語片全盛時期,曾有過年產122部電影的輝煌記錄,劇組平均10~20天就得完成一部電影,甚至有過不到一星期就殺青的例子,創下台灣影史上的一大奇蹟。
你知道台北市北投溫泉區曾經同時聚集了多少劇組趕戲嗎?下一集的內容,我們帶您見證「台語片好萊塢」的風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