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不是江DD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6
文章: 28
引用:
作者另類觀點
現在冷泡茶還蠻流行的...
少了苦澀多了回甘?
請問樓主的看法是...


冷泡茶少了苦澀多了回甘?相信我,這是廣告唬人的,前文就有提過95度以上的水甚至滾水才能沖出烏龍完整的味道,而苦澀溶於茶湯中會比甘和香要快,所以泡茶的技巧就在於掌握苦澀溶於茶湯中的程度在人可以接受的範圍,而香和甘又要平均釋放於茶湯中表現出來,那既然這茶的特性如此,冷泡是可以避免產生茶的苦澀,問題是香和甘真的出得來嗎?我怎麼實驗都是只能出部份的茶香和茶味,至於回甘別傻了。

曾經有位懂茶的客人來我這品茶時我只拿杉林溪出來(別小看我的杉林溪,能拿出告呷低的全台灣沒幾人,大部份都是羊仔灣或三層坪的),他喝到後眼睛都發亮了,一壼水沖完後我問他是不是要再來一泡,他說不用,好茶一泡足已,一直灌是浪費,為啥呢?因為他要享受這回甘的感覺,什麼是回甘?前文有講過是刺激你的口腔分泌唾液,級數夠的甚至會帶有甜味,好茶早上喝一壼那回甘可以讓你到中午都不會覺得口渴(指未進食其餘食品的狀態下,吃蛋糕甜點等消耗唾液的食物那另當別論),回甘湧現時那種清涼的甘甜對口腔來說是非常舒爽的,至於市售飲料茶有那一種可以有這種效果?有的話我乾脆買他們的茶來賣也省去上茶山了..............

冷泡茶就我的看法而言,只能說是那飲用的溫度比較適合酷熱的夏天,事實上那種泡法不但浪費茶葉而且茶味無法全部出來,拿冷泡茶過的茶葉下去用水煮還是會出一點味,但再煮也是不完全的味道了,雖然夏天一到耐不了酷署的我也是會弄冷泡茶來飲用,但這絕對不是品嚐茶葉原味的最好方式,不過這泡法亦有它的優點啦!早期這冷泡茶的來源是我在新竹服役時(二千年以前了),因為東方美人這茶基本上是夏茶(我有講過烏龍受到過多的日照易出苦澀味),當時在研究如何泡才能讓這苦澀味不會釋放在茶湯中,當時因為酷暑那時隨手抓了一把茶葉扔入保特瓶裡,隔天拿起瓶子來瓶口濃郁的花果香和不苦不澀的茶湯才因此促成了這冷泡茶,後來這冷泡法才由東方美人逐漸衍生到別的茶種上,這起源信不信由各位了,不過反正冷泡茶沒啥技術,當作夏天自製清涼飲料就好。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冷泡茶不會出苦澀味,所以有時真要這樣搞未必要拿些極品的茶下去,拿些一斤幾百元的來搞足已,反正最討厭的苦澀味出不來,而部份的茶香茶味等又能溶於茶湯,剛好讓平價茶葉有其表現的空間,故建議初試儘量用平價茶,經濟許可口袋麥克麥克再用高單價茶品下去搞!

茶的妙用繼續補完:
前文有提過熟茶傷胃的源固是因為在烘焙的過程中把能顧胃的茶油焙成了茶鹹,這茶鹹空腹下鐵定傷胃,但相對的時下最盛行的"油切"效果也是它最好(油切對我來說就是茶去油解膩的功效),那這熟茶有啥妙用呢?有的........例如說魯五花肉好吃是好吃,但過油吃了容易膩,這時就可以沖一杯濃濃的熟茶倒入魯汁一起魯,這油膩的感覺可減少許多(因為"油切"了! ),同理吃麻辣鍋時很香,但辣油有時太過油膩吃多胃不見得好受,倒杯濃濃的熟茶下去也有相同的效果,吃起來胃脹氣的不愉快感會好很多,其實這兩招有些魯包和湯頭早就有人在用了,有喜好這類食物的以後可以試試。

茶購買前請三思的相關產品:
一是粉末狀茶包,理由前文有述這不再提,二是以前飲料茶剛盛行時隨之產出的副產品茶葉枕,別以為那睡起來很香,它裡面的填充物都是乾燥的,相對的吸收濕氣的效果也特別快,接著就會開始長霉,再來不用我多說了吧...........

我研究茶很講究實際面,我會想辦法搞懂茶的原理原則,再找出很多通俗易懂的方式用文字表答出來,研究茶味時我會儘量提示口腔的感覺,再說明那差異在那,研究泡法時我會先去瞭解這茶的特性,再由現代人普遍使用的器具做變通(如綠茶泡法),怕買到進口茶的我提供由林相做識別的方法(葉片的油膜),嫌台茶太貴的我會告訴你茶價的概算法,有心又有閒的可以親自用電話即可印證,我講述的每一種方式都是方便大家自己求證的,所以本串每種方法有沒有錯,自己在家就可以試得出來,我到底是不是不懂裝懂,很容易就可以識別,有興趣的多來本串逛逛,相信可以找到很多淺顯易懂但你喝一輩子茶都不見得有人會和你講的道理,而我有空也會慢慢把這茶相關討論串繼續充實下去,有疑問很急著想問的亦可先行提出(普洱的乾濕倉識別法我都可答得出來 ),祝大家都能喝到好茶,感謝捧場啦!
舊 2007-06-15, 05:36 AM #7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不是江DD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