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Member
|
對了有關茶發酵的問題大概可以不用問了,因為這講起來很籠統,你們也未必聽得有,就像酒有不同的酒精含量你喝得順口就是好酒,而茶喝得順口就是好茶一樣,道理我簡單的說好了,茶葉採下來的我們稱之為茶菁(製茶的原料),做出來的成品稱之為茶乾,而在這製造的過程中,炒茶師父要發酵到多少%和走香氣或水路的路線都是他自己可以掌控的,就好比一塊豬肉廚房的師父可以做成炸豬排或川燙一樣,但是一般來說,若是當季的茶(單指烏龍),除了凍頂烏龍本來就是重烘焙之外,一般師父都會保留這茶的鮮味,烏龍可貴之處就是它可以吸收這山頭的養份,然後你品用時除了茶湯還喝到這山頭的芬芳,上文有提到梨山茶區是果香、杉林溪茶系是杉楓、阿里山茶系是花香,其實這只是比較籠統的分法,因為類似的土壤類似的水質(統稱生長環境)就是會讓烏龍具有類似的風味,所以很多老一輩或茶齡很久的人一喝這山頭氣,就知是不是這山的茶道理就在這裡,再細分還是有的(所以茶我一定會區分最小地名),但老實說這沒器具沒現場喝實在不好講,例如樟樹湖的茶會帶有嫩薑(或芒果果皮)的香味,總統府指定用的武陵農場茶除了果香以外喝了會好像含口雪在水中,有種清甜的口感,這都要多喝才能體會,有興趣有機會又吃飽太閒可以找我一起來品,或是各位有知道有那些新茶區(很多茶區因為地力我都只會和它玩八年而已)也可以交流,在產茶時期我會找師父上山觀察合不合用再決定是否採用,不過會受海風侵蝕的茶區就不用交流了,例如宜蘭的玉蘭茶、屏東的港口茶、金山的鐵觀音、台東的利稻等(我連公司茶松柏嶺都只用X山的),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