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horace0110
關於茶具的選擇上與我的認知不完全一樣,跟您討教一下。
一般高山烏龍也是有分輕發酵(例如杉林溪)&半發酵(梨山、阿里山),
在茶具&水溫的控制上也不是完全都一樣的
就我常泡的杉林溪來說水溫我習慣用90度以下的水且茶壺也是找薄壁的壺
所以我個人觀點還是依照各種不同產地&品種的茶來選擇茶具比較恰當。
至於夏茶,前陣子喝到一泡有機茶,不知道怎麼照顧的茶園,茶味居然不會輸給冬茶而且相當耐泡
|
茶具是必需依茶的特性去選沒錯,綠茶是七十度水,包種是八十五度水,烏龍鐵觀音則是九十五度以上水至滾水,否則有些味道會出不來,但用這麼熱的滾水下去泡茶的技術就很重要了,前面不知有沒有講過,泡茶主要的就是在控制苦澀的程度在人可接受的範圍,而香和甘又能釋放在茶湯中,九十度是可以避免澀味的產生,但有些回甘的喉韻你可能也喪失了,壼具為啥我會如此提到,請看看比賽茶都是用何種茶具即知,只有高溫聚熱的陶器或瓷器才能讓烏龍的味道全部溶於水中,瓷器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吸味,熱水一沖前一泡的茶味可完全去掉,但也因此喪失養壼的樂趣,所以端看個人需求,有的只講究茶味的用鑑定杯泡未必不可,除茶味之外想養壼的當然如同貴兄一樣講究。
薄壁的壼不見得把把都適合烏龍,但有的薄胎壼泡出來真的不錯,以前我也有收過徐文哲(台灣陶藝家)的,他的壼泡烏龍就很棒,時間掌握得好可讓茶多個一泡到兩泡,但不小心浸到則澀味很容易就跑出來了,選茶具不能光看型,要研究土方才知這壼適不適合泡烏龍,只講究型體比較籠統一點。
一般來說現在很多茶農都願意改用有機的栽培方式,因為以往用化肥種茶土壤酸化很快,那塊土地一下(其實也可撐好幾年)就完蛋了,用有機才能達到長期採收的效果,有機栽培法出來的茶質確實比化肥產出的要好(我也只喝有機茶),但只講個夏季其實是不準的,就像我前面說的茶在攝氏十三度以下是停止生長,而梨山頂的那幾泡茶(大禹嶺、福夀山、奇萊山等),實際產出日期約為國歷的五月和十月(照時間算應該是夏秋茶),但講還是講春茶和冬茶,所以除了講季節也沒辦法講得很清楚,尚需告訴我海拔多少才行(要考慮茶的生長特性),另一點要注意的就是,現在由於飲料茶的盛行,去苦澀的化學藥劑用在茶質改良上的也不少,或是進焙爐去掉苦澀味(我就會了

)都可,所以要喝過才知這種情況是何種方式產生的,進焙爐勉強能喝,但價格也不能被抬得太離譜(夏茶就要有夏茶的行情),化學方式乾脆就捨棄去做肥料算了。
輕發酵和半發酵以山頭畫分不準,同樣的產地我可以請師父做輕發酵茶,也可以請師父把發酵程度再重5%,端看我怎麼為客人選茶而已,在茶的識別上有所謂的山頭香,大至來說梨山茶系是果香,杉林溪茶系是杉楓的味,阿里山茶系則是花香,每個產區我都能做各種發酵的茶,只依山頭畫分真的不是很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