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這各數學問題這很好
首先計算 反應時間 假設這七各目標是3馬赫超音速飛彈(3600公里時速) 來說
90公里的距離 約 (90/3600)*60(分/時)=1分半鐘的反應時間
而發射後的飛彈3馬赫約 3600公里+3600公里=相對時速約7200公里
迎擊對手
另外 單臂系統四枚每分鐘 雙臂系統我估算為 6枚 每分鐘 的發射能量
而雷達系統最多每次只能導引六枚飛彈
0分00秒 發現90公里外飛彈 準備進入作戰位置
30秒後
0分30秒 發射第一波標2迎擊 兩枚 目標距離60公里 預估首波命中時間
(60公里)/(相對時速約7200公里)=約30秒後 也就是 1分0秒
20秒後 補彈時間
0分50秒 發射第二波標2迎擊兩枚 目標距離40公里
預估命中時間 (40公里)/(相對時速約7200公里)=約20秒後
也就是 1分10秒
20秒後 補彈時間
1分0秒 首波飛彈命中 50%的命中機率
1分10秒 第二波飛彈命中 50% 命中機率
1分10秒 發射第三波標2迎擊 兩枚
目標距離20公里 預估命中時間
(20公里)/(相對時速約7200公里)=約10秒後 也就是 1分20秒
1分20秒 第三波飛彈命中
1分30秒 艦艇遭到剩餘四枚反艦飛彈攻擊 兩枚擊中 沉沒
那 用垂射系統勒
0分00秒 發現90公里外飛彈 準備進入作戰位置
30秒後
0分30秒 發射第一波標6迎擊 兩枚 目標距離60公里 預估首波命中時間
(60公里)/(相對時速約7200公里)=約30秒後 也就是 1分0秒
1分0秒 首波飛彈命中 50%的命中機率
1分10秒 發射第二波標2迎擊 6枚
目標距離20公里 預估命中時間
(20公里)/(相對時速約7200公里)=約10秒後 也就是 1分20秒
1分20秒 第三波飛彈命中
1分30秒 艦艇遭到剩餘漏網的1枚反艦飛彈攻擊 所幸進戰防衛系統發揮功效 沒事
把 其餘艦艇的照射能力 考量進來 自然不能屏除這些艦艇的發射臂吧 多了幾個照明雷達也就多了多少發射能量 這對於評論單雙臂系統 沒有任何增益或是損害
另外 把命中率提高 則所需發射攻擊目標的飛彈總數 變少
這只會讓單位時間 發射能量小的 單雙臂系統更加得利
這是你的考量吧
沒錯 這種情況下 前者被四枚漏網擊沉 後者似乎只有一枚漏網 有機會逃脫
但這點些微的差異 不足以讓單雙臂系統消失
因為如果實際上 這些艦艇考量整體作戰能量後 有發現這些情況
則當初一開始設計時 只要把
單臂 變成 雙臂
或者 額外增加一組發射架
就可以完全達成 甚至超乎作戰系統所能負載的接戰能量
根本就不需要 特意只設計目前的發射臂數量
因為這沒有任何技術問題
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