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sutl
房間響應  耳道長度 
|
sutl 兄提的問題很好喔,房間響應主要會改變 500Hz 以下的頻率,所以一個喇叭設計主要分成兩個部分,500Hz 以下的頻率主要是由房間環境所塑造形成的,500Hz 以上,房間環境的影響逐漸減少,到高頻部分的特性,幾乎完全是由喇叭本身設計的特性所決定。所以如果沒有測定儀器,按照無響室測出來的數據調整,500Hz 以上的調整會比較正確,500Hz 以下只能修正大概的風格走向,而無法針對每一種使用環境去做處理。事實上在一般沒有經過聲學處理房間裡面,500Hz 以下都是抖阿抖得很厲害,都不會是很平直的。
而人的耳道長度,會影響 2.5-4KHz 這一段的頻率響應,除了耳道長度,耳廓表面的凹凸構造也會對不同頻率產生共振,例如耳道入口處的凹盤會對 5KHz 的位置產生共振增益,再加上人對不同頻率的敏銳度不一樣,相同音壓有些頻率聽起很大聲,有些卻會覺得很小聲,所以如果完全沒有數據,盲目的按照聽起來的感覺調整,是很難修正到很正確的。
所以如果用 EQ 調整 IR,做泛用的大方向上的修正,我想只能參考無響室測出來的成績,尤其是 500Hz 以上的部分,幾乎是完全一樣的。如果要針對個別環境作校正,那麼最好的方法,我覺得還是要用錄音的,錄製你房間真正的 IR,這樣才有辦法做到真正精確的結果。
有人說,既然人耳這個接收器本身的頻率響應就不是平直的,那麼把播放系統調整為平直有什麼意義,這種說法乍看之下好像對,但是其實是不對的。因為工程師在設計系統的時候,第一個目標就是希望能夠傳達一定的真實度,由於自然界的發聲情況是
真實樂器演奏 -> 自然平直的響應 -> 人耳接收
所以雖然每個人的耳朵的響應不一樣,但是只要前端的發聲源是自然而平直的,我們就會聽到我們熟悉的,感覺的「真實」的聲音。
所以重播系統當然也要設計成平直的,才能模擬自然發聲的情況
重播系統發聲 -> 自然平直的響應 -> 人耳接收
我們才會覺得系統播放出來的是真實樂器演奏的聲音。
忠實的傳達表演錄音的內容,傳達音樂創作人想要表現傳遞給聽眾的訊息,這是基本教義派工程師們的第一個目標 :P
然而在這個平直的大方向上,還是可以依照每個人對聲音不同的理解,對「美」的不同領會和感受,而有許許多多的變化,這個時候播放系統就不只是重播的「工具」,還是一種具有特殊美感的演奏「樂器」,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種各式各樣風格的音響可以賣
但是由於大方向上是平直的、正確的,所以聲音都會保持一定的真實度,所以越好的音響,儘管音色上有許多不同的變化,但是都會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那就是聲音聽起來像是真的,真的有樂器在演奏,不會讓你一聽就覺得那是一個箱子在發出聲音。
另外一方面,由於近代錄音都是在頻率響應很平直的監聽喇叭上完成的,Mastering 階段用來壓榨全部錄音實力的 Mastering 級監聽系統,頻率響應大致都不會超過上下 +- 1dB,所以如果重播的系統和環境越平直,我們會聽到越多音樂製作人想表達的東西。
不過這個只是理論上,因為
1. 不是每一張錄音都是在這麼好的系統和環境上完成的
2. 不是每一位錄音、混音、後製的工程師和音樂製作人,對聲音的美感和認識都和我們一樣,所以可能他覺得做出來不錯的東西,我們聽了覺得不對味
3. 不是每一張錄音都會用這麼嚴謹的態度在製作,有些錄音真的很糟糕,用越真實的系統,放出來越「真實的」展現它的難聽

有些錄音反而用床頭音響放比較順,比較能夠讓人聽得下去 :P
所以即使調整到完全平直,放起來還是不好聽,這也是很正常的 :P
但是大方向上的平衡,有一個好處,可以包容播放各多類型的錄音,而都不會發生大問題。譬如說,有音響放電子音樂很好聽,但是放古典音樂就完蛋,所以我們一直搞不懂古典音樂到底有什麼好聽的。如果用比較平衡的系統放,說不定我們會發現古典音樂的美,啊,原來古典音樂可以到達這種感動的程度,從此以後就多了一種音樂類型可以欣賞。
反之亦然,有的音響放古典音樂不錯,但是放電子音樂就爆掉,也是相同的道理。
同時聽多了以後,會對聲音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哪些錄音好不好,特別強調了哪一個部分,在什麼樣的音響系統上聽起來會怎麼樣,或者是以前覺得喜歡的聲音,更深入去分析以後,會知道這樣的聲音表面上聽起來爽,但是其實有哪些問題.... 等等,會讓自己的聆聽更深入、更精緻化,所以平衡也有這個好處
所以失真少,響應平衡的系統有它一定的作用,不是完全無用,所以基本教義派的工程師們才會繼續努力去追求這樣的設計,我想這是一種對聲音的理解和看法吧,當然也有人是持完全相反的態度,不同的音樂哲學,所以這個世界上才會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產品給大家選擇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