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4/3689748.shtml
亞洲16國 籌組自貿區
【經濟日報/編譯林聰毅/綜合宿霧十五日電】 2007.01.16 03:25 am
在中共同意印度、澳洲與紐西蘭加入後,亞洲主要經濟體將開始籌組一個足與美國、歐盟相抗衡的自由貿易區。
菲律賓外交部長羅慕洛(Albert Romulo)指出,亞洲16國領袖15日在宿霧東協高峰會支持一項從印度到紐西蘭的自由貿易區計畫,而日本將資助8,500萬美元進行研究。
這個倡議中的亞洲自由貿易區總人口數幾占全球一半,經濟產值合計約9兆美元。計畫的目標是降低關稅與促進貿易,也象徵著亞洲各國首度取得共識,認為有必要採取類似歐盟的經濟整合策略。
這項利多消息15日激勵澳元與紐元走高,兌美元分別上漲0.7%和0.4%。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國際經濟學教授兼澳洲準備銀行利率決策委員麥奇賓說:「自由貿易協定將帶來龐大經濟效益…帶給亞洲優勢,但可能使世界貿易談判更複雜。」
亞洲自由貿易協定的構想已存在多年,2005年12月在吉隆坡舉行的第一屆東亞高峰會,對此計畫並無共識,當時日本支持一個涵蓋16國(包括東協10國、大陸、日本、南韓、印度,以及紐、澳)的自由貿易區計畫,但中共想將印度、紐、澳摒除在外。這個僵局在15日的東協高峰會獲得突破。
印度商業部長納斯(Kamal Nath)說:「主要經濟活動已逐漸轉向東亞。印度與中國同時崛起,無論是經濟、政治和戰略等方面都已引起世界其他國家矚目。」
中共與日本、印度的關係自2005年東亞高峰會後已有改善。中共總理胡錦濤去年11月訪問印度,為十年來首位造訪印度的中共領導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去年10月訪問北京,修補因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而損傷的兩國關係。
規劃中的亞洲自由貿易區類似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倡導的計畫,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亞當斯說,兩者均需數年時間才能實現。
另外,東協各國在這次會議中也要求日本協助東協加入碳排放交易市場;這個逐漸成長的市場現在約有100億美元規模。據東協提供的資料,2002年東協10國的能源需求約為5億噸石油,到2030年將增加一倍以上。2002年此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0億噸,到2030年前將增加近三倍。
【2007/01/16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