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呼, 一口氣從上次斷掉的地方看到完.
聖誕節剛過而已, 這一篇還真是長啊.
先回我知道的: 加拿大稅收高達46%, 而且以後不打算把老人全養, 有意者參考RRSP, 這個國家計畫大約是在4年前的暑假開始推動, 我的得知來源是Bank of Canada來學校時有來過我上課的班級跟學生互動, 當中討論人口年齡層結構之類相關問題的時候.
有人列舉英文(轉貼)的研究報告, 這我很有興趣, 我本身就是經濟學出身.
上面說的e(years of education), 在大部分研究中(我讀過不少)都是positive, 也就是說學業還是有加分作用. 當然畢業後你要如何運用還是關乎個人. 轉貼的報告中我想發文人看重的是: 高收費的學校leads to高收入的未來. 那樣子的斷言中間omit掉不少內容, 不過既然是研究報告, 就不是定律. 這樣說好了, 最後一段不是也有指出tuition assistance的部份對吧, 那也是除了獎學金以外可以運用的幫助(獎學金不是人人可以拿), 當然啦, 如果你生活太好, 國家不發給你貸學輔助費, 那也是另一種情形.
Elite schools 我想很多人並不一定清楚是什麼一回事, 或是有個朦朧的概念, 譬如說我就是只有個朦朧的概念, 因為我走的是專一的路線, 並不是只讀名校(發文者可能是因為我說讀什麼學校就因此對論), 我只去瞭解我的理想學校是哪些, 而不是收費高的名校, 有時候是跟老師的, 當然理論上來說名校多名師, 名師出高徒. 讀到後面, 其實是切磋比較多, 並不是很類同華人的師生制度. 我申請其他學校的時候, 也是會回去我以前的學校找教授請益, 或是討論我寫的文章內的, 不過我寫這麼多已經離題了, 畢竟這討論串不是在講學業問題.
回到主題: 我基本上要講的就是每個人看東西的角度不一樣. 就譬如那篇文章, 發文看的是高收費產生高收入族群, 而我看重的只是最後一段輔助學費的內容. 為什麼角度不一樣, 因為經歷不一樣, 因為立足點不一樣, 但卻不是不能改變. 有的人站在目前的位置看黑暗面, 其實其中還有很多生機, 只是看你要不要去做而已. 對一個總是拿獎學金, 成績優異, 工作是人人搶著要的人才來說, 你感嘆的不公平與黑暗, 那個人覺得是你沒有打造出自己的世界. 我兩邊的位置都站過, 從普通到優秀, 再從優秀掉到中下, 如果我沒有掙扎, 或許我已經去工作了, 畢竟已經有找到位置, 不過因為推掉, 過年後沒有了, 給自己斷了一個退路. 所有的"比較"都是"相對"的. 脫穎而出原本的階層是黑馬. 上去了另一個世界就變成中下, 所以我要選擇繼續往上, 還是乾脆退出. 收穫也有兩種, 一種是外在, 一種是內在. 用錢來衡量是外在, 並不是不可取, 只是不要只看錢.
一切都是選擇跟找方法.
要開拓眼界與變換立足點.
最重要的是 - 不要氣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