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拚金 咱拚獎金…自籌失業救濟金
亞運期間最常出現的話題不是金牌,而是獎金,尤其是中華代表團,也使比賽增添了一些對話與現象,中華女籃隊準決賽擊敗日本隊後,球員在場中高呼「150」是獎金話題的代表作。
中華女籃隊闖進金牌戰高喊著「150」,球員欣喜若狂,外國媒體雖然聽不懂,但中國媒體猛問是怎麼一回事,問到總教練洪玲瑤,洪玲瑤說:「我不知道,獎金沒有教練的分,贏了球是球員的功勞,輸了球就K死教練,她們請我吃頓餃子就不錯了。」
中國媒體也清楚中華女籃隊創造歷史,另一目標是為獎金而戰,台幣150萬元是銀牌的獎金。
網球場上,今年澳網及溫布頓網賽女雙冠軍鄭洁談到決賽的對手中華隊的詹詠然、莊佳容搭檔,她說:「這可是3萬與300萬元之戰,壓力不在我們,在她們身上吧。」鄭洁提到是中國亞運金牌獎金人民幣3萬元(約台幣12萬元),中華代表團卻是台幣300萬元。
詹詠然與莊佳容在女雙準決賽擊敗前年雅典奧運女雙金牌中國李婷、孫甜甜,詹詠然及莊佳容賽後提到她們沒有壓力,壓力在奧運金牌組合,詹、莊金牌戰碰上大滿貫冠軍中國鄭洁、晏紫,鄭洁的話刻意把壓力丟還給詹、莊。
中華女壘隊擊敗中國隊,雖在金牌戰輸日本隊,但銀牌讓球員心滿意足,總教練張家興賽後看著子弟兵:「獎金,就是她們的失業救濟金。」
把球員一手帶上來的張家興說,一堆台灣師大畢業的找不到工作,她們為什麼繼續讀研究所,因為找不到工作嘛,如果有工作,就不用急著再讀書嘛,「畢業就失業,只好全心投入訓練,獎金就是她們的失業救濟金,沒有領到,她們會痛哭。」
中華軟網男雙金牌楊勝發,金牌掛頸後說:「獎金要怎麼用?錢總有花完的一天,像教練郭旭東曼谷亞運摘金,獲得的是兩年找不到工作。」
運動場上爭金奪銀,為了榮譽,也為了獎金而戰,不同競賽的選手及教練對獎金卻有不同的解讀,譜成亞運獎金經典對話。
賽前信誓旦旦要完成15金、總排名前六目標的中華代表隊,隨著保齡球、舉重、體操、射箭等重要奪金項目相繼落空後,不但無法拿下15金,就連4年前釜山亞運的10金底限也失手,最終以9金作收僅優於1990年北京亞運與1994年廣島亞運,遠不及1998年曼谷亞運的19金,創下8年來最差勁的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