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ent Member
|
有錢的定義是什麼?
如果以聯合國的標準,台灣應該八成以上是有錢人。因為有錢人的條件在台灣這個社會很容易達成。
芬蘭首府赫爾新基聯合國大學世界經濟發展研究機構(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Economics Research of the United NationsUniversity─UNU-Wider)調查指出,成人個人財富超過二千二百美元(約台幣七萬三千),在全球占前百分之五十;而個人財富超過六千一百美元(約台幣二十萬三千)的人數,則在全球占前百分之十。 若想要成為全球前百分之一,個人財富至少五十萬美元(約台幣一千六百七十萬)。
以上的計算方式是包含動產不動產負債。也就是淨資產。
出國唸書都是有錢人嗎?我真的不如此認為。
去美國念書,正常上下課,不跟人到處亂玩吃餐廳。連住宿學費兩年花下來也只要150萬到200萬台幣,多一點算250萬好了。這跟現在一堆卡奴花在名牌衣物上的價錢一樣,但後面的投資報酬卻不同。即便要做這種額度的貸款,只要你家中算正常人沒有不良信用,到銀行也不算不容易貸到。
Earstorm 的意思應該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臺灣人自我投資了什麼?
台灣留學生銳減的原因很多,並不能只看數據就認為台灣人不再努力。出國的動機是什麼?在過去,有個諺語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台灣的"好腦力"大多位美國人效命,其原因很多是因為要提升生活水準,不可諱言的美國的生活水準與勞動條件遠比當時台灣好太多。造成當時許多人拼命想留學。講白點,想賺的是美金。當時,很多清交的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後,沒錢出國在台灣繼續打拼。結果,創造出台灣電子業新貴。那些跑去美國的,十幾年後,雖然錢比一般人賺得多,但也比不上那些在台灣創業的。郭台銘也不過是個中國海專畢業(抱歉沒有其他意思),但等他賺了錢,請幾個洋人幫他補補會話,他也能跟洋人哈拉。
時空環境的轉變還有,中國大陸的開放。為什麼這個也成為因素之ㄧ呢?因為,隨著市場的開放,很多台灣年輕人寧願跑去中國大陸賺錢,而不願意花時間唸書。既然生命到最後還是要賺錢,那我為什麼不取得一個程度的學歷後就快點賺錢。這恐怕是很多人心中的口白。真的有家業的人,巴不得小孩快去那裡建立人脈灘頭堡,沒家沒業的人也想去一個新興市場掏掏金,碰個運氣。出國唸書?有必要嗎?回來還不是只是個高級翻譯員。
此外,網路的無國際化,也開通了另個視野,台灣人很容易透過網路得到國外最新資訊,像MIT的計畫。或是很多國內研究所與國外大學合作的project。並不需要真正實際跑去國外才能學到什麼高深技術。
台灣整體社會環境的轉變,生活條件的改善,勞動基本的提高,教育水準的改善,以及國際科技的發展。都影響了台灣學生選擇出國與否意願。我們要擔心的是,在這種狀況下,台灣是走向封閉還開放,學生素質是提升還是下降,而不是留學生人數。如果當我們看到週遭有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我們的國民也很有自在的自己出國旅行洽公,女學生不是看到白皮膚金頭髮就傻眼。那當台灣已經融入國際化的trend,自然的,留學人口與人數就會有不同的面貌。
當今留美最大宗應該是中國與印度。兩個國家小弟恰巧都有去過,以另一種看法來看,這兩個國家都是在自身生活水準與條件不足下,讓自己國內優秀人才外移。台灣留學生的現象其實與日本差不多,但我們應該不會認為日本在往後幾十年後沒有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