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Member
|
外資收購後接連下市櫃 10企業連根拔 台股失血2500億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06/11/25 04:09 記者: 呂紹煒/新聞分析
是悲、是喜?再一次,國外資本看上台灣的優質企業,拿出近一千八百億元買下台灣企業,該喜吧?但,也是再一次,國內企業對台灣政府的政策、台灣的資本市場,投一次否決票,該悲吧?而且,這可能只是一連串收購、下市的序曲而已。
從渣打四百億元買下竹商銀、芬蘭廠捷普買下綠點,到今日的日月光被美商凱雷集團收購,今年以來已有近十家企業因被外資收購而要下市櫃。這些知名企業都屬優質企業,下市後台股市值要少了快二千五百億元。
其實,現在大家看企業屬於那個國籍,不是看在哪裡設最多工廠、也不是看在哪個地方出貨最多,最重要,看的就是在那裡上市。美國的汽車公司,生產基地幾乎都在海外;台灣科技業者,大都在大陸的出貨比重已超過五成。不過,只要在哪裡上市,就還是被視為當地國的企業;盈餘、獲利等也仍會貢獻給母國。但一旦下市,卻是連根拔起。遺憾的是,台灣資本市場正逐漸出現一股「逃亡潮」。
政策僵化 卡住企業活路
為什麼出現逃亡潮?政府不是誇口要吸引台商回台掛牌?結果卻在僵硬的兩岸政策下,卡死所有企業。原本想回來掛牌的回不來,因為四十%的投資上限,讓在大陸投資的台商,根本過不了這關。而困在島內的企業,眼看其他跨國企業在大陸佈局、準備大展身手,但自己卻被綁死在島上,心中的焦慮不言可喻。
此所以聯電要找「友好企業」和艦代打、富邦想繞道香港、台積電一再向政府反應加速開放的原因。而更多的企業,更是悄然減資、下市,只為不再被政府苛刻、不合理的限制綁死。
從企業或企業主個人角度看,過去「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心態,在企業萎縮的壓力下,似乎已逐漸淡化。東森被凱雷收購,原董事長王令麟說,現在東森是凱雷的子公司,他是凱雷的「特首」,「很好啊」。日月光的張虔生,雖然企業賣掉了,但既有三百億現金落袋,比看著日月光因政策限制而萎縮、失去競爭力好,又能成為一個超級跨集團的一分子。
根留台灣 高官還打高空
或許,善於宣傳與操作的官員們,又要把這些事操作為「情勢一片大好,外資都看上台灣的企業」;但請官員分清楚,這些外資看上台灣的優質企業,不是台灣的惡質投資與資本環境;他們買下企業、讓企業下市,是連根拔起。而會造成這些企業寧可賣給外資的重要原因,就是在重重限制下,企業前景堪慮,不如賣掉換現金,讓企業不再被綁死。
經濟部官員說,日月光即使被收購,仍要受到大陸投資的限制。真的嗎?沒有其他方式可規避政府限制嗎?官員應該好好了解法令吧!政府高官也不要再打「根留台灣」的高空了。重重不合理的限制結果,是讓投資與企業成為死水;開放則反而得到活水。政府,該放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