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T.T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Aug 2006
您的住址: 萬惡之城
文章: 121
以下為讀者精帖介紹

【授權轉載】
讓武俠全面遭遇現實─長篇武俠史詩《英雄志》
(出自英雄志官網講武堂寂寞驚天)

1.

別人把你扔進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坑,你會是什麼感覺?憤怒,悲哀還是感到倒霉?或者張開嘴來罵娘?有沒有心甘情願自願呆在坑裡不出來的時候?有沒有一邊罵罵咧咧一邊還對挖坑者感激涕零的時候?如果有,你會不會認為這人是被人賣了還幫助人數錢的傻子和精神病?

  但很不幸,真的有一大群「傻子」和「精神病」被一個「心懷叵測」的傢伙扔進一個深坑,更加不幸的是筆者也是其中之一。孫曉把《英雄志》這個大坑挖了近七年之久,還在往下挖,一大群讀者坐在坑底暗無天日,七年了,就快趕上抗戰的年頭了,挖坑的孫曉被自己挖的這個大坑弄得神經兮兮,不知道挨了多少臭罵!坐在坑裡的人一個個等得快精神分裂,近200萬字了,還不見這傢伙收筆,以至於有讀者象放翁一樣悲觀的留下遺言。「孫曉混蛋收筆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一個男人不應該不看武俠小說,「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武俠小說中蘊藏著男人那熱血賁張的雄性激情,詮釋著男人那快意恩仇的英雄夢想,圓夢著男人那平寇四方的俠氣干雲。作為一個資深的武俠迷,二十多年的武俠閱讀生涯,只覺得天下的武俠已盡入腹中,「曾經美味難為菜,除卻西施不是人。」看完金庸的《鹿鼎記》以後,曾經悲觀地把把武俠書一合,心說完了,金老頭已經把武俠寫到盡頭了,並決定悲壯地告別武俠。但婆婆媽媽地孫曉在這個時候出現了,連拉帶拽地把筆者又拽回了武俠陣營,絮絮叨叨地勸筆者說:你就下裡巴人一個,還想洗乾淨腳丫去玷污世界名著啊,人民群眾是決不會答應的。

  「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新浪讀書網」上這句極其唬人的宣傳噱頭無疑是吸引筆者觀看《英雄志》的始作俑者。在與《英雄志》狹路相逢,悲慘遭遇之時,筆者還極其嗤之以鼻,金古二位大家在筆者心目中的地位20多年是無可動搖的,謂之曰:「臉皮厚的年年有,扎不透地屬今年多。」小說開局平平,引子中的大俠救遺孤的情節到處可見,引來筆者對孫曉「馬不知臉長」慷慨激昂的怒罵;看第二卷的時候罵得有點底氣發虛,開始找理由埋怨孫曉「焦點找的有點散」;看到第五卷的時候悄無聲息;從第六捲開始,筆者就別無選擇地被孫曉這傢伙領到他蓄謀已久的大坑中,《英雄志》開始讓筆者不可抑制地淚流滿面,開始一字一句地隨著孫曉的如椽巨筆走進英雄的悲涼世界。
  
  在第二遍讀《英雄志》的時候,筆者開始思考,《英雄志》到底勝在哪裡?能否與金庸比肩?
  有一點是不需要商榷的是,《英雄志》在語言和文字功力上絕對勝不過金庸的代表作品,在寫作技巧方面,金庸是爐火純青的,是絕大多數純文學作家都無法比擬的,金庸的成功的秘訣在於他對中國文化的高度虔誠方面。金武俠將天文、地理、人生哲理、宗教文化、歷史知識、地理背景、人情風俗等中國文化傳統一網打盡,想在這一點上超越金庸是不明智的。
那麼,孫曉的突破口在哪裡?在於直面人性、直面社會的無限虔誠!

  「武俠,成年人的童話。」一言以蔽之,武俠是脫離現實世界的夢幻,從六朝志怪,到唐代傳奇,到宋元話本,到明清小說,武俠是中國傳統文化永遠不醒的綺麗春夢。「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武俠情結在「俠以武犯禁」的現實社會中是荒謬可笑的,武俠文學的尷尬之處就在於它不能遭遇現實,不能和現實短兵相接,在這一點上古龍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孫曉之前,與現實走的最近的武俠作家就是金庸。梁羽生雖也常借歷史之台,唱武俠之戲,但梁書生氣過於濃厚,不僅作品中說教意味甚濃,而且歷史和武俠之間總有兩層皮的感覺。金庸的作品則往往以波瀾壯闊的歷史作為背景,並與歷史高度融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地鋪排瑰麗的武俠風景,和稀泥的本事令人讚歎不已。寄托金庸武俠現實使命感的是金庸作品中的寓言手法。比如:金庸用江湖隱喻文革(《笑傲江湖》);用洪教主、任我行、丁春秋等形象來影射專制君主和集權政治;用揮刀自宮類比政治對人性的異化(《笑傲江湖》),用韋小寶這個形象來影射國民的悲劇(《鹿鼎記》)……都極其成功。但可以感覺到,金庸在用武俠批判現實的同時卻不融於現實;用武俠來影射現實的同時卻不與現實發生衝突。儘管他嘗試了,從喬峰和韋小寶這兩個極其成功的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到金庸嘗試的軌跡;喬峰這個人物無疑是金庸將武俠面對現實作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喬峰夾在種族衝突和國家衝突之間無奈的自盡深刻反映了俠在傳統家國觀中的困境。之後,金庸寫了韋小寶這個人物,再次舉起了批判現實的大旗,但自相矛盾的是,《鹿鼎記》在批判現實的同時,卻嘲諷了所有武俠小說裡的是非與堅持,讓武俠與現實擦肩而過,最終再次迴避了現實。再以《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為例,在《射鵰英雄傳》中,當成吉思汗以郭靖母親性命為要挾逼郭靖攻宋之時,其母適時地自盡,使郭靖逃避了大是與大非的抉擇;在郭靖去刺殺拖雷之時,成吉思汗忽然病危蒙古撤軍,使郭靖再次逃避了民族大義與兄弟親情之間的抉擇;在《笑傲江湖》中,為了保持令狐沖在道德和人格上的完善,居然讓令狐沖的師傅岳不群不合情理地死在了武功低微的恆山派小尼姑的手裡。面對眾多政治和道德的困境,金庸用皆大歡喜的結局完成了童話般的詮釋。

  可惜,金庸只差一步,而這一步是在《英雄志》出現之前筆者不能深刻認識而金大俠恰恰能夠認識到的。現實是殘酷的,直面現實是需要巨大勇氣的。金庸是信仰佛教文化的,或許,佛教的美學觀念束縛了金庸的手腳,又或許金庸同時代的梁羽生沒有給金庸形成創作上的壓力。金庸沒有撕開現實那血淋淋的畫面,沒有將慘烈的現實展現在讀者面前,他瀟灑地封筆了。

  但作為「泰山北斗」金庸卻給了後輩們莫大的壓力,而後古龍的劍走偏峰,溫瑞安的短句氾濫、黃易的神魔入武,三人都在苦苦尋找突破金庸的途徑,但三人犯的是一個通病,即才氣勝過修為,都想在創作手法上突破金庸,卻沒有在創作立意上尋求突破,換句話說,就是三人都拿出了才智,卻沒有拿出勇氣,做出了具體的突破嘗試,卻沒有正確選擇突破的切入點。所以,三人的文學成就雖蔚為大觀,但站在金庸面前只能無言。
 
舊 2006-09-10, 01:56 AM #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T.T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