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 Timing Format:
Timing Format 解析度 水平頻率 垂直頻率 掃描方式
SDTV480i 720x480 15.75kHz 30Hz 交錯式
SDTV480p 720x480 31.5kHz 60Hz 循序式
HDTV1080i 1920x108033.75kHz30Hz 交錯式
HDTV720p 1280x720 45kHz 60Hz 循序式
HDTV1080p 1920x108067.5kHz 60Hz 循序式
接著了解一下定義:
類比電視(Analog TV):現行的電視系統,使用RF來傳送並顯示影像及聲音。
數位電視(Digital Television – DTV):為了提升品質及效能,使用經數位化編碼的RF訊號來傳送並顯示影像及聲音的電視系統。
標準解析度電視(Standard Definition Television – SDTV):基本型數位傳送,解析度可為480i或480p,以16x9或4x3格式播放;SDTV提供150-300,000像素的畫質。
加強型解析度電視(Enhanced Definition Television – EDTV):比SDTV好的解析度,至少要480 p,以16x9或4x3格式播放;EDTV提供300-400,000像素的畫質。
高解析度電視(High-Definition Television - HDTV):最佳品質的數位影像,寬螢幕播放,最低可提供720p,甚至1080i到1080p,並支援Dolby數位環繞音響;HDTV提供900,000-2.1million像素的畫質。
畫面解析支援到 720p 才是 HDTV 的格式,而支援 480i、480p 則是 SDTV 或EDTV的格式,所以 DTV 不等於 HDTV。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支援到720p以上的電視,只能說是HDTV-Ready,而不能算是真正的HDTV;等到內建數位調諧器的電視並支援720p以上解析度的電視,才是真正的HDTV。
簡單說就是 HDMI = DVI + Audio + HDCP,其中 HDMI 跟 DVI 才是接頭。目前的應用多數是在 LCD TV、DVD Player、Setup-Box 三種產品上居多,還沒有看到有電腦產品上的應用。
HDMI 主要是在消費性電子產品,而非 IT 產業,所以雖然以 DVI 規格為基礎,但取代 DVI 在 IT 產業的地位也很難,另有殺手級的規格會出現,來替代 DVI 的地位,有興趣可以查查 VESA 的網站。
HDMI 未導入前,八大影業已有聲浪要導入以 intel 主導的 HDCP,作為智慧財產保護的機制,所以有一個很短暫的過渡期,將包含 DVI 機制的電視機種加入 HDCP;HDCP 事實上只是個軟體編碼的 key,藉由 EEPROM 加入硬體中;到了 HDMI 導入後,HDCP 屬於強制內建;加上 Audio 的訊號一併整合到 HDMI 規格中,所以只要支援 HDMI 的產品,透過 HDMI 接頭,就可以 Plug and Play 影像及聲音了。
各位網友有沒有注意到這一塊卡是用 "固態電熔"
固態電熔不會爆,壽命也比一般長,成本是會比較貴一點
技嘉主機板也有做全固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