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Member
|
國產片的品質跟以前的卻是差蠻多的,為什麼呢?因為,利潤下降,導至一台機台的產能必須大大增加,才能跟的上光碟片業界的降價速度,光是塗佈機,一台就是數百萬,而光碟片在這幾年,國產片一直都無法突破25元的關卡(除了dvd片剛出沒多久),但機台的速度是有一定的限制的,該怎麼辦呢?就是去掉勉強可除去的機構,增加新的塗佈槽來增加產能,例如,去掉靜電塗佈槽x2,及去掉back wash槽x2,這樣一來,原本同時間可塗佈四片光碟片就變成同時可塗佈八片光碟片了.產能瞬間增加許多,不過不是加倍,因為機台的產能速度還是卡在真空濺鍍機那邊.
去掉back wash槽對品質會不會有影響,我是不知道,不過,去掉真空塗佈槽對品質絕對有影響,像是波音公司在對飛機做噴漆的時候,所使用的噴漆槍也是具有附加靜電功能的,如果使用沒有付加靜電功能的噴漆槍,那麼漆絕對無法長時間的保護飛機.相對的,在光碟片的製程中,也是一樣的.雖然光碟片在經過染料的塗佈及ink之後,會經烤箱烘烤,但,光是烘烤,還是無法讓染料完全附著在白片的表面上,因為,在以前CDR暴利的時代中,每個製程都相當的嚴謹,幾乎不敢偷工減料,在我維修真空濺鍍機時,伸手往真空腔一摸,腔體相當的乾淨,而自從去掉靜電塗佈後,真空濺鍍機的真空腔變的相當的髒,身手一摸,整個都是紫色的染料,可見,染料在濺鍍過程中,有相當部分已經脫離了白片.這也造成了日後燒錄的保存問題.
剛剛有提到就算將靜電塗佈槽及back wash槽廢止掉,拿來改裝成塗佈槽,整個機台的產能還是卡在真空濺鍍機的製程上,關於這一點,不知道各位手上有沒有philips 4x綠片,各位可以透過片子來觀看日光燈,再比較一下目前的cd空白片或dvd空片白,相當各位一定看的出來,就是現在的片子透光度相當相當的高,透光度高,有一部分的關係就是因為濺鍍層的膜厚,膜厚越薄,讀取時,反射回來的反射量就越低(跟膜厚較厚的片子比),雖然在新燒不久的時候,較不容易出問題,但用久後,反射量就會大量的衰退.
再來,為什麼跟cd空白片相比,dvd空白片的雷射光反射量會衰退的比較快呢?這就跟cd空白片與dvd空白片構造不同來說起了.dvd空白片是由L0跟L1兩層片子膠合在一起的產品,各位可以拿手上不要的DVD燒錄片來試試看,將片子的邊緣敲擊硬物,很容易L0跟L1就會裂開了 .上層是cputter較厚的一層.而下層則是sputter較薄的一層染料片.兩片是經由膠水膠合在一起的,這也表示,L0層與L1層之間是存在著膠水的,不知道各位是否還記得一篇報導,空氣中存在著一種會破壞光碟片結構的A細菌,而在光碟廠的無塵室中,這種A細菌還是存在空氣中的,跟著膠合的製程,一起被膠合至L0及L1兩層之間.
為什麼要談到A細菌呢?這就是因為它會慢慢的破壞sputter層,而剛好,sputter層就位在膠合的接觸面上,由於sputter層目前打的很薄,A細菌在數個月或是一至二年之間,就會慢慢的破壞sputter層,使雷射光的反射量不足以成為"high",這樣一來,這片光碟片就可說是報銷了.
中原標準時間,凌晨五點零九分,我該先去睡覺了.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這幾天再繼續寫一些光碟廠的製程內幕.
如果大家覺的以上的文章內容不妥的話,我會將其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