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max99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1
文章: 335
我在台灣唸過普通高中和高職
然後在美國通過托福考試進入公立的COLLEGE受高等教育
我也在美國上過班

美國沒有我們所謂的高職只有高中
概括來說美國的高中畢業生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再繼續唸書
而這三分之一受高等教育的人又大約只有一半會如期畢業
為什麼高中畢業生不繼續升學
有升學的人為什麼又沒有如期畢業
因為高中畢業生多半想脫離父母而獨立
因此他們必須自己工作賺錢養活自己
等到存了錢或貸到款或是覺得多唸書對工作有幫助時他們才會再去唸書
而受高等教育的人也是類似的情形
因此他們可能會花較長的時間才取得文憑

美國的高等院校與人口的比例不比台灣少
但是美國的國際競爭力為什麼還是很強
因為他們認為提供普遍和容易的求知管道才是保持不敗的重要方法
學校由學者、老師和家長組成教育委員會訂定發展方向
在這種體制下的高等院校都能與社會的需求結合
提供社會上各行各業需要的人才
即便當某個行業大量裁員
學校往往提供課程讓失業人口迅速有效學習新知識再投入就業市場
即便一個在職者
當他覺得某個知識領域是他的工作上所需要的
他隨時可以找到一所學校上課
美國的國力強大
就是在於一般人取得教育資源很方便
可以隨時提升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實力

美國社會一般的觀念是
提供普遍和有效的高等教育
讓想求知的人很容易學習
所謂的好學生或壞學生畢業後在職場上的表現才是雇主淘汰與否的考量
與他們以前唸什麼學校沒有絕對的關係

高等教育也是商品
學校可以挑學生
學生一樣也可以挑學校
自由競爭才能滿足需求

以前的台灣高等教育是走菁英制
而且當時台灣幾乎可以說是只有一所大學─〝教育部大學〞
因為不論公立或私立的大學或學院
皆必須被教育部鉗制
以前學校少但是〝想求知〞和〝認為高學歷等於高收入〞的人多
然而
想求知的人不見得就是會考試的人
因此在大學聯考錄取率還是30%的年代
能有學校唸的絕對是考試能力強的人

以前台灣的基礎教育紮實但是沒有創造力
往往到了外國才開拓見識
表現好的也多被更好的條件挽留
當年的更有能力的菁英們人畢業後再留洋的現在在所謂的高科技產業都屬領導階層
沒回來的多半去效忠外國

後來教育部政策改變減少對高教育的鉗制
也讓很多學校改制
雖然很多人感慨現在的學士水準大不如前
可是我覺得長期來看還是好的
一開始就限制學校設立並且把學生貼上唸書或放牛的標籤
這對社會絕對是沒有好處的
高等教育資源越多越好
讓想求知的人在任何時候付出適當的代價然後很容易的學習
進而提升國民的知識層次才是保持國際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舊 2006-07-14, 05:52 AM #14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ax99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