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ferrieo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0
工商時報 A5/產業關聯 2006/07/06

火炬對日月星辰的戰爭 為什麼星辰耀眼、火炬漸熄?【姚惠珍】

  國內石化供應鏈最上游的煉油廠及輕油裂解廠,由中油及台塑石化寡頭壟斷,中油的「火炬」標誌對上台塑石化的「日月星辰」,從台灣頭打到台灣尾,從地底下的管線戰打到地面上的加油站對陣,原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今年卻隨著國際原油飆漲而勝負漸明。

以上半年來看,中油虧損二二○億元,台塑化則獲利二三○億元,來回就相差了四五○億元;若以數字論高下,這場油品大戰,僅能以「星辰耀眼,火炬漸熄」八字形容。

很多人不解,同樣面對國際原料飆漲的成本壓力,怎麼台塑化似銅牆鐵壁挺得住沉重負擔,而中油卻像螳臂擋車,被壓得奄奄一息?

台塑原油進口成本低

 回溯源頭,從原油進口國就可看出兩者在成本上的優劣,台塑化原油清一色是從中東進口較便宜的「重油」,也就是重質高硫原油,而 中油原油進口則是中東與西非七比三,其中自西非進口的又是生產燃料油所需的「輕油」,也就是輕硫原油。先不論從西非運來的運費較中東高出許多,僅以原油成本來看,自西非進口每桶比中東原油貴上三美元,燃料油的附加價值卻又較汽、柴油來得低。

 換句話說,中油所進原油中有十分之三是進口成本較高的原油,目的是生產售價較低的燃料油,假設中油能如台塑化一樣全面進口中東成本低廉的高硫原油,以一年可煉二.二億桶原油來估算,一年可省下近兩億美元的成本。然而,中油「買高產低」不是算盤不會打,而是沒有選擇。

 中油董事長潘文炎表示,中油煉油廠煉製結構的設計跟產品的規劃,是以「滿足國內油品市場需求」為導向,像供給台電發電所需的燃料油,佔中油所產油品的三二%,然而,台塑化是以追求最大利益為導向,燃料油所佔比重僅五%至八%,附加價值高的汽柴油比率佔比近九成,近年來汽柴油價差拉大,反映在兩家公司的財報,結果就是較為明顯。

中油經營受制於政策

 確實,潘文炎一席話點出中油問題的癥結點,就是身兼穩定國內物價及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政治使命。追求目的不同,讓兩業者自我提升的步伐也不一致,台塑化能將含硫量較高的「重油」加工為含硫量不到50ppm的汽、柴油,靠的就是重油裂解及加氫脫硫的設備,一道道程序脫硫,也一步步將油品提升為售價較高的汽、柴油。但以往中油因政治使命並未投資重油裂解設備,使得購油成本無法追求「合理化」。

 如今,中油面臨成立六十年的最大經營挑戰,決定投入六六二億元建置重油裂解及加氫脫硫設備,預訂民國九九年完工,屆時中油也可將燃料油佔比降至一成以下,若油價維持去年水平,一年預計可增加三一八億元的營收。

內外銷比重影響獲利

 兩者競爭差距拉大的第二關鍵,在於油品內外銷的比重。中油工會理事長莊爵安曾提議發起「到台塑化加油」的運動,有人可能會質疑怎麼中油員工這麼「胳臂往外彎」,其實是因為國內油品價格因政府介入受到抑制,無法完全反映成本,導致業者是「多賣多賠」,這也是中油員工希望能「衝高」敵營發油量的主因。

 去年八月底,台塑化無法忍受國內賠錢賣油的不合理現象,決定率先調漲油價,而中油以穩定物價為考量未跟進,導致當時台塑化市佔率一下由三成掉到兩成,也背負罵名。但台塑化「失了面子、贏了裡子」,國內油品少賣就少虧,賣不完的油還可以外銷到價格較好的國家,果然為股東創造最大利益。

 以去年為例,台塑化汽油外銷比重達五成五,而柴油的比重更一舉衝上八成三。選在國內油價失衡之際轉進國際市場,讓台塑化去年獲利高達六二○億元,僅是去年度的現金股利就要發出四二○億元,而 中油去年的營收雖然以六六○○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但獲利卻只有一百億元,達不到法定盈餘標準,也成了國營事業的末段生。

加油站之爭此消彼長

 再提到加油站的據點之爭,台塑化今年上半年先是斥資十餘億元,取得一日總發油量達四三○公秉的十三座益洲加油站經營權,再以四億八千萬入主全國加油站。銀彈攻勢成功策反益洲加入台塑化系統,也綁緊下游重要客戶全國加油站與自己同在一條船上,一步步撼動中油油品龍頭的地位。

 而中油今年虧損連連,卻又誤判台塑化會出手搶奪北二高關西休息站,竟然每月開出比對手所提價碼多二四○萬元的月租金,以五年三.三億元的代價取得日發油量不過七○公秉加油站,出手之「闊綽」令人瞠目結舌。就連中油自己人也不清楚勢在必得的搶標為得是哪樁?

 之所以「星辰耀眼,火炬漸熄」,看在台塑化發言人蘇啟邑的眼中,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領導人的要求」。蘇啟邑分析,在台塑集團,開工率一○○%是「應該的」,若開工率低於一○○%則是「不正常」,而公司對追求成本合理化的控管更是無止盡的,這也是每年度各公司都會編列專案改善計畫的原因。

對成本控管要求有別

 確實,台塑化兩套輕油裂解廠去年開工率不但維持高量運轉,其中 OL-2歲修後去年十二月更開出一二七%的高運轉率,使得全年乙烯產量達一八五萬公噸,較設計產能的一七三萬公噸還高,顯見台塑集團全能生產是「應該」的管理風格。

 再以OL-1廠為例,初期生產每公噸乙烯需要八千大卡的熱能,然而當得知日本有乙烯大廠可以將耗能率降到六千卡,台塑石化立即取經並著手改善,如今OL-1廠生產每公噸乙烯僅耗能五六○○卡,而製程更新的OL-2僅需五二○○卡熱能,相較於競爭對手,足足少了近五成。

 「勤勞樸實」是台塑集團的企業文化,而「成本合理化控管」是手段,目標則是「止於至善」,換算成數字,台塑集團去年進行專案改善計畫共省下七四億元,其中僅台塑化就進行了一七二項大大小小專案計畫,改善效益達十六億元。

如果,中油有同等自我精進的決心,那麼火炬的亮度應該就不止於此!
     
      
舊 2006-07-07, 08:36 AM #8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ferrieo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