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小弟個性敏感,請問您這句指涉的對象為何?
小弟不才,雖然未能進入哈佛,劍橋,東大,
但多少還是唸到了外面所謂的世界百大名校,日本十大名校,
您提的期末考題目的類型,
事實上在小弟唸過的學校也是有老師這樣出,
而且這些老師都是學界頂尖的碩學俊彥,絕非庸俗之輩.
問題的癥結在於:您其實不懂歷史學.
首先,當代歷史學研究本就有所謂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之分.
宏觀研究需要大量的微觀研究作基礎,
方能架構一個較為精確的解釋體系.
簡單地例子,再漂亮的大樓都是依據藍圖,由各種建材與各種工法配合而成,
要知道這棟大樓的抗震等等能耐,
就必須要找出藍圖,並且對這些建材與工法加以掌握.
這就是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的關係.
換句話說,
歷史學既要見樹,亦要見林.
唯有掌握住林內樹木的種類性質,方能精確說明這片樹林的特質.
歷史學的著作不僅僅只有考證性質的文章,
更有著許多富有解釋體系架構的作品.
歷史學從未過忽略大局的變化.
只是您沒去仔細留意歷史學的著作.
即便是在古代,
司馬遷就曾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來作為其著述史記的精神目的.
西方史學家亦然.
他們從未忽略過大局.
更何況,一個癥結是:您認為是雞毛蒜皮的事,別人不一定會這麼認為.
另外,既然您認為"理工科的基本問題",
我們"人文通識"的"歷史/中通"會忽略的話,
那小弟請您留意一位早年由純粹理工科訓練出身的歷史學者:中研院新科院士候選人黃一農教授的研究,
http://vm.rdb.nthu.edu.tw/YLH/
不知道您覺得黃教授的研究題目,
是否可能可以符合您看重的"what is the driving force ? What is the mechanism ? "
最後,
再回到您那位老師所出的問題.
說實在話,您其實根本不了解您的老師出這種題目的用意.
這種題目專門就是考學生對這個論題背景"整體的"理解程度,
利用看似單調的問題,
讓學生自己去組織回答申論的架構,
以測出學生真正理解多少.
用個應該比較好體會的題目:"試述清帝國衰亡之因"
不懂的人回答,寫出來的可能不會比"腐敗","內憂外患"這幾個字多多少,
但懂得人可以從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精神......等等等各個層面組織出一篇很有內容回答文.
明白地說,
這種題目類型其實可說是最難寫的一種.
比起"試述劉銘傳在建設台灣上的貢獻"這種只要有看到講義中這一部分就可以寫的出來的題目,
這種題目更大範圍地測試您對清朝晚期"整體的"理解有多少.
怎麼會用不上消化吸收 ,怎麼會用不上承先啟後的工夫呢?
您的老師那題就是這樣子的.
歷史系裡其實也有OPEN BOOK的考試,
只是這種考試往往也是相當恐怖的,
各種專書論文帶幾本幾篇都可以,
甚至也曾聽過有老師讓學生拿回家寫兩天再交上來,
這種難度沒有融會貫通之功,根本就寫不出什麼漂亮的回答.
這就是為何小弟的老師,同學,學弟妹們,
不分國籍地區,
依然會有人採用這種類型的題目的原因.
因為這種題目的鑑別力很強.
最後,
小弟強烈建議您有空去找個幾本"史學導論"的書來看,
最好能兼顧到各方作者的背景,而不要只看一本,
相信當能解釋許多您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