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anybody
其實也不能說唱雖啦...
一些大政策的立意往往是好的,但是執行面的爭議就非常大。
這時候大家會注意執行面居多吧,畢竟是離我們最近的部分。
高鐵的立意是好的,可以讓交通更為便捷。
但是執行方面卻發生了許多負面的狀況,會讓大眾的信心動搖。
而在建造部分,對於用料品質、施工方式,這方面我還是很有信心的。
大家比較沒信心的在於歐洲與日本系統的整合。
動是一定能讓他動,但是安全性大家是比較缺乏的...
這是小弟的想法:立意與執行面。
|
你懶的看,我截取給你看好了
-----------------------------------------------------------------------------------------------------------------------------------
作者:chinshen
還有一個常見的烏龍,很多不用功的民代與媒體工作者,喜歡一口咬定高鐵是歐日混合,
整合介面上有困難,其實這說法根本經不起檢驗,
除自己產製高鐵的德、法及日本等三個國家有資格說使用「純種」高鐵系統,
西班牙AVE(德法)、美國ACELA(加、美、瑞典及法)及韓國KTX(法與韓)都是混血系統,
所以高鐵混血行車安全顧慮硬扯上關係並沒有根據。
台灣高鐵是日本新幹線第一次的國際輸出,非常受到國際矚目。
日本與台灣,雖然在地理環境上頗為接近,但是緯度氣候不同、地理特性不同、
高鐵路線坡度落差不同、營運需求與民眾搭乘習慣更有所差異。
台灣高鐵核心機電系統是採用日本山陽新幹線七百型為參考系統,
同時依據政府訂立的「機電系統規範」、「機電規範」、「營運補充規範」等規定,
要確保這個高速鐵路系統的核心權益屬於台灣,不能任由他人予取予求。
因此,並無外界誤稱『歐日混血』的問題,只有符合合約要求的系統。
台灣高鐵土建採用歐規系統,車站月台比日本的高鐵車站月台長度長,
列車進站地點不能像日本一樣,在月台旁五百公尺處,而是歐洲高鐵的兩公里處。
由於當時列車行車速度還未完全降低,列車進站前執行分道工作之道岔,
當然必須選擇准許時速一百六十公里高速通行的歐規道岔,
而非僅能提供最高時速一百公里的日規道岔。
所以車站區段採用支撐道岔的道版採用德式結構,
不同於軌道使用日本規格的版式軌道。
高鐵核心機電系統係日本新幹線製造承商負責提供,
為更適切的符合台灣需求,當初在進行評選時,
已全面掌握日本新幹線與台灣高鐵實際需求的差異,透過合約規範,
由台灣新幹線株式會社同意納入其設計,並負責設置、製造、安裝與測試等作業;
其中,作業的內容包括,整合機電與土木工程,
以及後續的站體工程與其他週邊工程等相關介面,確保相關工程能整合無誤,
並在完成後續的機電測試與運轉後移交台灣高鐵公司營運。
台灣高鐵的南下北上車軌本來就是各自獨立的,而且在目前的運量估計之下僅需單向通車的需求,因此在日本新幹線的想法裡面,雙向通行的交通標誌系統沒有必要,這樣的設備只是增加主系統的負擔,然在於台灣高鐵的規範中既然有這樣的要求,身為業主的台灣高鐵公司就有要求協力廠商配合的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