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nzcym
所謂的建構式思考 , 它並不能保證成功 , 更不應該當成主要戰術 (考場如戰場 , 兵貴神速 ... 誰有那個美國時間慢慢推導公式) 但是誰也無法保證每條公式都記得 , 所以當然是利用公式對付完大部分的題目之後 , 剩下的疑難雜症才會輪到建構式思考來清理戰場 . 如果連 10*10 都需要從頭建構的話 , 那麼可能明年再來會比較好 .
...
|
建構式的思想如果要在考試跟答案的輪迴中脫出的話,他就必須先把唯一答案消
滅,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建構的方式是為了甚麼,你說的到最後不就是大家都認同
的東西,真要上戰場了,哪有人還在想機槍如何分解?哪有人上戰場知道要殺給個
人?
引用:
|
作者nzcym
最後一點 : 每個人的資質天生有所不同 , 劉阿斗是個不稱職的國君 , 但是他也許是個好丈夫好爸爸 . 李後主還是一個不稱職的國君 , 但是他詩詞可是天下無雙 . 所以應該讀什麼科目 , 應該怎麼讀 , 將來打算做什麼 ..... 這恐怕只有學生自己最清楚 .
如果國民教育是 <命令>
1) 詩人/藝術家一定要去建構數學 ,
2) 數理學家一定要去背頌文人生平事蹟
3) 能工巧匠去唱歌/表演
4) X師去遵守/實踐 -- 公民與道德
......... 這應該不是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吧 !...
|
我們的因材施教造成了一種幻覺,也就是必須把學生交給老師教,才會讓學生找到
自己,也就是這樣師者.....成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多高尚啊......那學生真的藉由教
育體制找到自己了嗎?那為甚麼大部分的人還是會抱怨學的跟作的不一樣?教育
成為今日一直線的體制的時候,每個人從體系出來就只是一個產品,而這個產品就
會面對銷售的問題,可惜一家不靈活的公司的產品就會跟市場偏離,我們的教育不
就是這樣嗎?
不過啊....我之前說的家長教的,也不是一定教家長的職業,不要想太擰了,我說的
是真正的社會學......我是認為有些小孩子如果能提早接受社會化的洗禮再來受高
等教育(還是要自己選擇自己的趨向),一定會讓這個教育結果更深刻,可惜我們的
回流制度早就破壞的差不多了,過份強調不中斷的教育體制而言,學到的知識最後
只是讓大家畢業後甚麼都丟回去給老師荒廢了.
所以啊.......因材施教這個理想應該是寄託在彈性的教育制度,而不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