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VOLTES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l 2005
文章: 10
鄭和寶船真的有2萬噸大??

鄭和寶船真的有2萬噸大??
其實台灣的歷史學者早就查證了
http://proj.ncku.edu.tw/chengho/su/su-5.html


鄭和下西洋歷史漫談(五)

 

第五篇 「鄭和寶船之謎」--明清文獻之錯誤記戴

百年來,鄭和歷史研究中,紛爭最久、最為激烈的問題是鄭和寶船隊裡,最大的寶船或是其帥船(現代語為旗艦)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在本質上,從科技史的觀點上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隻大船包括各式各樣的技術及工藝整合,有如一棟大樓一樣,可視為當時工藝水準的高度指標。所以西方人在十九世紀末,開始對中國歷史做深層的研究時,就對明朝(並包括清朝)文獻裡所記載鄭和下西洋時,所使用的巨船大為驚奇,並且格外注意。但這些明清記載的船只尺度實在鉅大,也令人生疑。所以開始有各種不同對這些歷史記載的解釋。中國學者(歷史家及造船學家)當然也加入這個歷史問題之爭辯,但歷久未能得到一個共識這就是所謂「鄭和寶船之謎」。



鄭和寶船(船模)

在這篇短文裡,我們首先要介紹這些明清寶船文獻一些著作年代,及其記載寶船尺度大小。進而簡單地說明為什麼這此記載都是錯誤,不值得深信的。在下篇裡,我們接著再討論,根據可信資料之合理的估算,鄭和寶船到底應該有多大。

現存明、清八種文獻所列鄭和寶船長寬尺度、船數及桅數總集如下:

1.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第十五回(1597年刻)


船類
船長
船寬
桅數
船數

寶船
44丈4尺
18丈
9
36號(艘)

馬船
37丈
15丈
8
700號

糧船
28丈
12丈
7
240號

坐船
24丈
9丈4尺
6
300號

戰船
18丈
6丈8尺
5
180號

      總共1456號(艘)


2.顧起元,《客座贅語》(1618年刻)

“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44丈4尺,闊18丈

中船長37丈,闊15丈”

3.祁氏淡生堂,馬歡,《瀛涯勝覽》卷前(1620年鈔)

“寶舡,六十三號,大者長44丈4尺,闊18丈

中者長37丈,闊15丈”

4.明說鈔本,馬歡,《瀛涯勝覽》卷前(晚於1617年)

“寶舡,六十三號,大者長44丈4尺,闊18丈

中者長37丈,闊15丈”

5.明鈔本,馬歡,《三寶征彝集》卷前(晚於1617年)

“寶船六十三隻,大者長44丈4尺,闊14尺

中者長37丈,闊15丈”

6.談遷,《國榷》(1621-1658年間)

“寶船六十三艘。大者長44丈,闊18丈

中者長37丈,闊15丈”

7.《鄭和家譜》抄本(首次出現於1936年,現已失,只存影本)

“拔舡六十三號,大船長44丈,闊18丈,

中船長37丈,闊15丈”

8.明史《鄭和傳》,卷三零四(1735年以後刻)

“造大舶,修44丈,寬18丈者六十二”

 

另外,明朝三種文獻有關鄭和寶船的描述如下:

9.鄭和等所立靜海寺殘碑(刻碑於1430年)

10.鞏珍,《西洋番國志》(初刻於1440年)

“其所乘之寶舟,體勢巍然,巨無與敵,蓬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11.祝元明,《前聞記》”下西洋”條(初刻於1500~1526年)

“船號:如清和,惠康,長寧,安濟,清遠二類,又有數序一,二等號

船名:十八櫓,二八櫓之類”

 

上列第一至第八種文獻是依其目前所存版本刻印年代之先後排列的,第九及第十兩種是與鄭和下西洋時首刻的,最後第十一種大約刻於1500至1526年間。

在靜海寺殘碑裡,我們看到有2000及1500料船,八櫓船。在《前聞記》裡也只有大八櫓,二八櫓船。這兩種記載是可信的。他們有多大,等下篇文裡再述說。

至於《西洋番國志》裡,所言之”體勢巍然,巨無與敵”是一個空洞之形容詞。事實上,在明朝中葉戚繼光之《紀效新書》治水兵篇裡,一艘只載65人之戰船(約90尺長),也用類似之描述。而「蓬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這一句,有兩種解釋,第一為蓬、帆、錨、舵,各需二、三百人操作。第二種為此四者也就是船上水手總數,共需二、三百人。本人之意見是後者,這個水手數目也與寶船的新估計相符合。

比較第一種《西洋記》裡之寶船與馬船,及第二至第八種之大船與中船,很明顯地可見大,中船之長、寬尺度極為相似。大船長為44丈4尺(或44丈),寬為18丈。中船長為37丈,寬為15丈。並且第二至第八種裡,寶船數目列為63或62。只有第一種其船數為大(寶)船36只及中(馬)船700只。換算為公制,大船長近130米,寬近52米。現代的足球場長寬各為100米及50米,故此大寶船比一個足球場略同寬,而更長。這樣的大木製帆船在600年前之明初期能建造嗎?

這個問題,以中西古代造船科技史進展之過程來作判斷是絕不可能的。但我們現在只要用純歷史文獻分析方法,來解說這樣龐大船隻尺度之最早源頭是什麼?

經過近兩年存細分析上述明清各文獻的刻、抄經歷以及第一種《西洋記》著書之依據,背景及目的等等,本人得到的結論是小說家羅懋登為第一個虛構出這些大、中寶船的尺度的著者。其他七種文獻以後在不同時期輾轉抄製了這些小說虛構之寶船及寶船隊的描述。最後連正史「明史」之「鄭和傳」之編者也糊裡糊塗照抄不誤。所以這八種文獻都記載極相近之尺度。這八種文獻不是獨立的八種證據,而是由同一個源頭《西洋記》抄出來的。這個論證,過去一年裡,本人在台灣及大陸做過多次演講,並與許多專家商討。目前十之八九之學者、專家都已接受本人之分析,當然尚有幾位專家繼續擁護明、清早期記載之可信性。所以這個「鄭和寶船之謎」尚不能說已蓋棺論定。

這個歷史文獻分析需要相當長的篇幅,不能在此「漫談」短文裡寫明白。不過近期裡,有關之數篇學術性之拙文,將在上海交通大學之「船史研究」,台灣「歷史月刊」,以及台灣暨南國際大學學報裡分別刊出。敬請讀者稍為等候。
     
      
舊 2006-05-28, 07:20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VOLTES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