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edln
Silent Member
 
edln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l 2005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0
還是繁體看的比較習慣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造反"事件
一、引子

  歷史上第一個造反的皇帝是秦始皇的孫子秦二世的侄子,秦王子嬰。二世末年,秦相趙高見秦朝氣數已盡,乃搞了一次政變,殺死了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又叫子嬰齋戒幾天,然後到太廟來領玉璽,再正式立為皇帝。誰知子嬰外貌沉濃,心性卻機靈。他對兩個兒子說︰趙高這 跟我玩的是引蛇出洞的把戲啊,想把我騙到太廟去殺掉啊。我們不如給他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吧﹗齋戒完了,他竟不去太廟。趙高見他不去,就自己來催。結果被早準備好的子嬰及其兒子殺死在齋宮裡。

  一個名義上擁有最高權力的君主,卻不能名正言順地下令罷免或殺掉宰相,而只能靠陰謀詭計來除掉宰相,這可以稱之為皇帝造反吧。但這僅僅是皇帝造反的一個引子。因為嚴格說起來,子嬰還不是皇帝,他殺趙高的行為主要是為了救自己的命而不是為了將旁落的大權奪回來。下面要講的幾個皇帝,他們為了自己大權旁落、威風掃地而起來反抗的舉動,才真正稱得上是造反哪﹗

  二、為造反,劉志與太監歃血為盟

  劉志是東漢桓帝的名字,他本來是沒有希望當皇帝的,但當時柄持朝政的大將軍梁冀見他年幼木訥,堅決要立他。於是十五歲的劉志當上了皇帝。

  劉志當了十五年的皇帝。這十五年中,梁冀的權勢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專橫跋扈。朝廷百官,由他呼喝貶擢,稍不順心,隨意殺之;四方貢奉之物,必先到梁府,然後方能去朝廷。皇帝形同擺設。三十歲的劉志不甘心如此任人擺佈,於是招來五個自己信任的太監,和他們密謀一番。大家知道茲事體大,搞不好自己人頭先落地。於是互相歃血為盟,劉志親自嚙臂出血,以示六人同命,誓除梁冀。

  漢桓帝延熹二年,西元159年八月的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在劉志的親自指揮下,五個太監帶領早已準備好的一千餘宮廷侍衛,忽然沖出皇宮,包圍了梁冀的府第。梁冀夫妻反抗無及,雙雙自殺。

  劉志是幸運的,鋌而走險獲得成功,但後來的皇帝造反就沒有這種運氣了。

  三、憤怒青年曹髦的悲壯一擊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孫子,魏明帝曹睿的侄兒。曹魏王朝自曹爽謀誅司馬懿不成反而被其殺害之後,大權就落在司馬氏一家手中,曹氏皇帝如同當年曹操手中的漢獻帝一樣,基本成了傀儡。西元254年,14歲的曹髦被立為皇帝。

  曹髦當了七年皇帝,年歲漸長,對自己這種雖為皇帝卻無權無勢,一切都得聽可以為所欲為的司馬昭的生活感到十分不滿。甘露五年(西元260年),司馬昭逼曹髦下詔封自己為相國,加九錫。熟讀史書的曹髦當然知道,當了相國再加九錫,司馬昭的下一步就是要當皇帝了。身懷曹氏血統的曹髦不甘心坐以待斃,決心拼死一搏。

  於是他召來幾個自己信任的大臣,要他們和自己一起去討伐司馬昭。那些人聽了嚇了一跳,連忙用歷史上魯昭公造反不成的例子勸他不可輕舉妄動(奇怪的是,這些人不用劉志成功的例子而用一個不成功的來推卻,可見秦漢以降,中國文人已成未閹的媚娘也﹗)。

  曹髦見這幾人害怕,拿出懷中早已寫好的自己的一張大字報扔在地下,大聲說︰我的決心已經下定了﹗就是死也沒什麼可怕的,何況還不一定就死呢﹗

  這幾個人見曹髦不聽勸,怕連累自己,連忙跑出去報告司馬昭。曹髦見狀,氣不可耐,就佩起寶劍,聚集起自己的護衛和殿中宿衛以及宮中的一些忠於他的侍童佣仆等大約二、三百人。曹髦揚眉劍出鞘,登上皇帝寶輦,高呼打倒司馬昭的口號,指揮著這一群人向皇宮外面沖去。然而,未出宮門,司馬昭手下的大批軍隊已經趕到。一場 殺,憤怒青年曹髦就這樣悲壯地死去了。

  曹髦不愧是曹操的後代啊。如果曹操地下有知,見自己的玄孫比當年的漢獻帝有血氣得多,定要服氣他﹗
四、皇帝、丞相大會戰

  西元532年,一個叫元修的人,在丞相高歡的挑選下,當上了北魏的皇帝,史稱孝武帝。

  高歡原是一個能征慣戰的驍將,在北魏末年混亂的情況下,他從河北起兵,誅除亂臣,穩定局勢,扶立元修,應該說是功莫大焉。因此元修當上皇帝,拜高歡為大丞相、大將軍、太師。君臣之初,相處還是不錯的。

  但高歡既是扶立社稷的人,又官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難免有一些擅權的事情。當時的都城在洛陽,而高歡將自己的大丞相府建在太原,時常有丞相的話從太原傳過來。偏偏這元修又是一個意欲勵精圖治的人,不喜歡國家大事都由丞相說了算,再加上旁邊還有一些想鞏固皇權的人的不斷嘀咕。於是,皇帝和丞相之間漸漸產生了隔膜、齟齬和猜疑,最後,終於發展到勢不兩立的地步。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西元534年,元修以將伐南朝的名義,大集兵馬,準備渡過黃河,討伐高歡於太原。高歡得信,也集結軍隊,南下而來。於是,皇帝與丞相的軍隊就隔著黃河打了幾小仗。高歡見元修不敢過河,就指揮自己的軍隊渡過河來。誰知元修雖有雄心壯志,卻沒有多大才幹,手下的軍隊及其將領,或是佩服高歡,或是害怕高歡,當高歡的軍隊過來時,竟然兵無鬥志,一哄而散。元修無奈之下,只得西奔長安,投靠另一軍閥宇文泰去了。

  同樣是皇帝討伐丞相,元修比曹髦幸運多了,畢竟手下還有一支軍隊。沒想到老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皇帝造反,比秀才也好不了多少啊。

  五、史上最搞笑的皇帝造反

  高歡再次打下洛陽後,又立11歲的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

 高歡立元善見為帝之後,對這個皇帝倒是恭恭敬敬的。這樣,魏靜帝算是過了十幾年平安日子,並出落得一表人才,文武雙全。據說他能挾石獅子攀逾宮牆,又喜文學。然而,在權臣之下,文武雙全又有何用﹗當高歡死去,他的兒子高澄即位當上大丞相大將軍之後,魏靜帝的日子開始難過了。有一次,魏靜帝在郊外打獵,馬稍稍騎得快了一點,監視的人馬上就在後面叫道︰不要騎得那麼快,大將軍要生氣的。還有一次,他與高澄飲酒時,自稱為朕,高澄就怒罵道︰朕,朕,狗腳朕﹗並令人狠狠打了他三拳。
  魏靜帝受不了這種侮辱,就和一批大臣商量,要想辦法除掉高澄。這批人想了半天,想出一個絕代佳計︰高澄的府邸不是離皇宮不遠嗎?我們在皇宮中挖一條地道,不是可以一直挖到高澄的床下嗎?挖好了,派人沖出去,不就可以殺掉正在魚水歡樂或正在黑甜鄉閒逛的高澄了嗎﹗

  妙計想好,似乎高澄的腦袋已在囊中,於是動手開挖。起先倒還順利,誰知挖到宮門口時,卻被守門人聽見了地下的響聲。守門人並不知道皇帝要造反,還以為土行孫要潛進來殺皇上了,於是大驚小怪起來。這一來,祕密洩露,高澄馬上帶兵直闖進宮,責罵皇帝道︰你為什麼要造反?我們父子對國家有大功,什麼地方對不起你了﹗魏靜帝正色道︰自古以來,只聽說臣反君,沒聽說君反臣的。你自己想造反,又何必說我﹗我殺你則國家安寧,不殺你則終有一天要被你殺的。你要殺我,就殺吧﹗不知為何,高澄並不乘機殺他,只殺了幾個為他出謀劃策的人就了了此事。可憐魏靜帝造反不成,從此更成傀儡了。

  呵呵,皇帝挖地道要殺權臣,也算是空前絕後了。不知後來的宋徽宗趙佶挖地道以會妓女,靈感是否從此而來?

  六、想憑武功造反的宇文覺

  西元557年,掌握西魏大權的宇文護,逼傀儡皇帝元廓禪讓與自己的堂弟宇文覺,滅亡了西魏而建立了北周。

  北周的首任皇帝(當時不叫皇帝而叫天王)宇文覺年方16歲,可以說還是個孩子。可是,宇文覺年紀雖小,卻是志向豪邁,性格也很堅毅剛決,他很不滿意宇文護的專橫跋扈,只覺得萬事該由自己做主。同時,朝中另有一批大臣也看不慣宇文護的作為,常在宇文覺耳邊吹風,說︰國家大事,應當由天子決定,怎麼能老讓別人指手畫腳啊﹗又說︰聽說大司馬(指宇文護)要攝政七年,長長七年哪,陛下您受得了這麼漫長的由人指點的日子嗎。宇文覺聽了更是滿腹怨恨,於是他們謀劃,招了一批武士,又由終南山請來幾個武林高手當師傅,日夜在皇宮後園演習刀法、劍法、擒拿格鬥等十八般武藝,宇文護自己也一起練習。練了三個月,覺得差不多了,他又與大臣商量,決定於某一天開宮廷宴會時,抓住宇文護殺掉。誰知他們的陰謀還來不及實施,就有人向宇文護告密了。於是宇文護來了個先下手為強,派大批軍隊沖進皇宮。小皇帝宇文覺還想憑武林絕技抵擋一陣。誰知道彼時中國武術尚在萌芽狀態,那批終南山道士自己不過練到降龍十八缺十三掌、乾坤大挪移二段的水準,僅僅玩了三個月的宇文覺更可想而知了。幾招下來,小皇帝就被人抓住。宇文護宣佈廢了宇文覺,不久又殺掉了他。

  可憐的宇文覺啊,定是受太史公《游俠列傳》的毒害不淺,以為有點武功就可以一掌定乾坤了,世上哪有這種可笑的事啊。
舊 2006-05-27, 04:16 PM #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dl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