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katsuya.mac.to/blog/?post;87234825313463601873
這篇Max Oxley的譯文閣下可以參考一下
事實上NSR也是在摸索進化+Doohan摔車受傷等因素才讓他在94年之後方能展開其五連霸王朝
而Rossi也是在GP500時代才得到Doohan的指導,主要是塑造了Rossi相當優秀的late brake入彎攻擊風格
而他在GP125/250時代已經展現對輪胎grip控制的能力,以及對油門操作的細緻性(這點被Rainy所稱讚為高於目前任何現役車手的層級)
要說天分與精準控制,事實上個人認為現在的MotoGP對車手執行操作的要求更加高
因為近十年來遙測科技與電腦資料分析的巨大進步
已經讓車輛的設定與騎乘分析變成極為精準的學問
不知道閣下有沒有發現,Schwantz時代那種各家車手各家線,一個彎可以三四個車手走三四條線同時殺進去的景況已經看不到了?
因為懸吊,動力系統,電子裝備,輪胎材質的開發讓車手與車廠已經不需要用妥協的方式來操駕/設計車輛
所以大家都趨向同樣的一條理想線來做最快圈速
這現象在F1事實上更加明顯,最近被火掉超級駕照的Ide先生被乾淨先生如是批評
"看他開的線蠻有趣的,跟我們的線不太一樣(笑)"
附上個人在東吳機研bbs發問討論的全文
作者 Desmo (欠指導的指導員) 看板 Racing
標題 Re: 最近的問題
時間 Sun Jun 19 23:54:34 2005
※ 引述《davidch (俺是小斑馬)》之銘言:
> 看了speed_movie版一些先進提供的GP500時代的紀錄片與精華
> 不由得有一些疑問
> 比方說前陣子的凱文史旺茲紀錄中
> 可以看到GP500時代車手在彎中使用的路線非常的多樣
> 同一個彎不同車手或是不同車種選擇的入彎點,Apex都不太一致
> 甚至直線底入彎可以看到三四台車並排尻進去然後並排出彎 = =+
> 但是對比現在的MotoGP,大家使用的路線差異明顯的減少了
> 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的差異呢?
> 看了一下NS/NSR500的發展歷史
> 可以說在史旺茲/雷尼/杜漢時代的早期
> GP500還是處在一個馬力>操控的狀態(Err...至少那時候的NSR500是啦)
> 是因為不同車種的性格差異大到各家的Ace rider尋求最佳traction的路線都不同嗎?
> 實在是想不明白....<(_ _)>
那個時候的懸吊系統很差,車手只有動力 煞車跟輪胎可用.因為
懸吊系統很差,反而造成各家調校方式不同:"反正沒有最好的調
校"造成"最好的路線並不存在"的現象.
近十年賽車技術的進步主要在於輪胎抓地力與磨耗性能提升,懸
吊系統的可調整性與耐用性提升,以及隨之而來因應這兩項進步
造成的騎乘技術發展.由於懸吊的性能提升,車手可以拋棄以往
保守的做法,將輪胎抓地力發揮到接近極限,而且每個人都差不
多.Keith說:路線是由抓地力決定的.哪裡可以找到足夠的抓地
力,哪裡就是可以走的路線.車手當然會分析賽道的狀況,找出最
好的路線(忘了提,賽車資料取得與處理技術也有很大的進步).
當各車隊的資料都很相近(逼近事實)的時候,車手跑出來的路線
也會很相近.
相反的例子,TIS的比賽,車手的路線就差很多.原因在於1.車手
的素質整齊度不如GP 2.車隊所能提供的資源整齊度不如GP
我不是說引擎 煞車 車體強度與輕量化這些沒有影響,但我認為
影響最大的是懸吊 輪胎與電腦化資料處理.當你回到pit,工程
師告訴你說Doohan在哪一點做了什麼動作,做出最快單圈,身為
賽車手的你有理由不照著做嗎?
雖說賽車科技一日千里,但是車手沒有精確的執行力
單圈記錄年年刷跟穩定而快速的racing pace我們應該都看不到才對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