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總覺得達文西密碼在東方國家造成的熱潮多少是因為西方熱潮的延續
只是跟著世界的流行走而已
基本上他們探討的議題
跟我們東方所熟悉的故事八竿子打不著
若不是一本造成爭議那麼大的小說大賣
說真的耶穌有沒有後代東方人或非基督徒真的一點也不Care
一年前拜讀了這部風靡世界的小說
看完覺得....也還好而已
他們說到的歷史與宗教觀跟歐洲人比較密切
我們只是看熱鬧而已
故事中比較有趣的是密碼的部分
不過這種題材用掰的就有
只是作者掰功的層次非常高
突顯出作者異於常人的智慧
回歸到電影與小說
朗霍華算是功力非常高深的導演了
電影雖然遺漏了小說裡很多的細節
但在小說內容與電影長度的拿捏之下
要在兩個小時半把一個完整的故事說清楚不簡單
也因此電影的節奏極快
我甚至懷疑沒看過小說的觀眾是否可以消化掉劇中一些比較精深的對話
(一年前看的小說有點忘了...電影的對話還有點讓我措手不及)
看小說我們可以思考再翻頁
但電影礙於進度可沒有辦法讓觀眾細嚼慢嚥
電影把小說裡的一些動作描述和動腦解碼的細微過程簡化
甚至全盤省略
比方輸入銀行的密碼排列過程或是變位字的原理
用比較快的方式帶過
推崇這部小說的讀者可能就大失所望
而記得小說藏密筒是大的裡面裝小的
電影乾脆就省掉
其實做為一部大家都幾乎知道結局的電影
省掉這部分對故事並沒有很大的影響
反而電影將小說用人物立體化之後
從一開始出現主角和小說對照的新鮮感消失之後
演到後來若還拖拖拉拉
反而會令觀眾感到不耐
若整個省掉的過程與解說要全盤呈現
恐怕四個小時都沒有辦法完整詮釋
然而電影多出來的好處
就是提賓用電腦模擬將小說裡"最後的晚餐"動畫化
讓原先看圖說故事的憑空想像更多加了一份真實感(要不然都以為丹布朗超虎爛

)
還有就是顯現出作者寫書的功力
因為導演和觀眾所想像的場景和主角動作落差不大時
那不是表示作者說故事或描述場景的功力一流
就是讀者的理解能力有些問題
大家存留在腦海裡的一幕幕跟電影不相上下時
要論電影我相信是成功的
至少呈現出極為真實的一面
但拿來與小說比較不甚公平
就像金庸用洪七公的嘴巴來形容黃蓉作菜的巧藝
用文字說我都快流口水了
但戲劇化就是表現不出來
而論整部小說的成功與否
我倒是覺得沒有金庸一部小說給華人的衝擊來得大
丹布朗虎爛功力不差
但故事內容說是曠世巨作也太言過(或許對基督徒影響比較深遠)
倒是東方人受到西方人流行文學而一窩蜂推崇的現象滿誇張的
前面沒提到電影還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
電影裡藍登和蘇菲在公車上借手機查到本來小說是要去圖書館查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