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有許多種口音,例如"吃稀飯"就有甲ㄇㄨㄞˊ,和甲ㄇㄟˊ兩種發音,
我想在福建還有更多種,但坦白說,我並不覺得台語哪裡優美了,以"洨"
這個字為例,是精液的意思,卻也是語助詞,雖洨(很倒楣),衝三洨(幹什麼)
跨三洨(看什麼看),甲洨

(有什麼用),ㄐ一 ㄇㄞ,被直譯為雞巴,女性
生殖器官的意思,卻被用來形容一個人龜毛,難溝通....

,也許這些
是台語中比較粗俗的一面,卻普遍存在於台語人口中,因此對台語的偏見
,把行為粗鄙的人稱為台客....怪誰呢??
再以歹林(大人,當官的人)為例,那是有階級意識,封建社會用語,和選舉
期間媒體最愛用的"百里侯"一詞一樣,某些老一輩的人連看到警察都會尊
稱他們為歹林....台語雖然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但我覺得它已經落伍了,
以國際化的角度而言也沒有推廣的必要,台灣2300萬人很多嗎??看看
這篇 文章吧,連語言都存在這麼多隔閡,這個國家怎麼強盛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