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ibaken
不用看了,那是一個很"畸形"的例子.螢光魚原先的用途並非是觀賞用,只是陰錯陽差的出現了商機.正好也印證了我常講的台灣當下要"發展生技",可能就是把品種改良發揚光大,偏偏許多大博仔都不以為然.
所以你能指的出台灣生技的方向在那? 
|
可是...品種改良....
台灣的農業不是早就不足以搞規模量產那套了嗎??
就算當種原庫...遲早會遇到modified品系僅能輸出賣數次的問題..
也不太能長久吧....
藥品的研發或幹細胞技術專利才是比較能一舉回收投資成本的吧...
只不過...要比燒的資金的話...台灣是跟不上國外的啦...
只能仰賴在運氣上了...
要不然出個會公關,為了出名不擇手段的黃禹錫也可以搞個頭條來博取一些知名度..
至於人才....台灣早就過剩了...
因為沒有適當的環境..優秀的都帶槍投靠到美國唸碩博士..
之後留在美國工作了...國內的國科會待遇跟研究環境...
要留下人才實在是不可能...
加上被把持的國家研究預算分配...
數據統計類的公衛體系計畫竟然能拿到比實做型的基因操作計畫還要多的預算...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畢業後都是能出國就出國..
留下來的大多是經濟因素或家庭因素....
最後礙於生活壓力..
不是轉行就是低頭當propa/sales..
看到後來各校林立的生科系...
只能說....搞來搞去還不如搞教育來得賺錢...
學費收完畢業證書發了就了事..
找不到工作是你家的事...
唉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