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資訊流通的角度來想,統一的語言有利於資訊的流通
但是這樣一來,首先必犧牲掉的就是方言的文化,兩難
方言長期被忽視的情況下,要重新發展,所遇到阻礙難以想像
舉個例,有誰能"全程"用閩南語解釋質能互換,並且能讓對方完全理解?
光質量這個詞,要用閩南語解釋就一個頭兩個大了,到頭來,只能用在一般日常的對話
使用的場合與使用的頻率,逐漸減少的情況下,連舊的用詞語法都漸漸消失
新的不來,舊的漸去,連保存都有困難,更別說發展了
目前台灣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狀況就已如此,其他使用人數較少的方言,處境就更加艱難了
除非用官方的力量,制訂一整套制式的方言用詞,加以推廣,不過推廣得起來嗎?
光地區性的差異,就很難辨別方言正確的發音與用法
要制訂出一套統一的標準,就是一大難題
況且如果沒有強制使用,官方制訂的用詞語法,有多少人能接受?
另外,為何會有方言的存在?
還不是因當初因為地理環境的阻隔,阻礙了資訊的傳遞
也減低了語言融合的速度,使各地能發展出特有的語言
而資訊流通的方式漸漸加強,語言融合的障礙漸漸消失,開始了大吃小的過程
何者為大?官方支持,使用人口多,流通率高者為大
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現在,方言被融合同化也是在所難免的,只是時間快慢而已
說不定1000年後,地球上的人類只剩下一種官方語言也說不定(假如人類還在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