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Member
|
看了二十多頁,決定也發表我的看法。
那年我高一,不聽國語歌曲。但身邊許多同學都在談論「明天會更好」,因此我對這首歌也頗有印象。我的經驗和「李狂傲」兄的類似,我還曾為了此事和周邊同學「激辯」,原因就是國外藝人合唱在救助饑民,而我們的歌手合唱只為「反盜版」的私利,而且把話講得冠冕堂皇,把這件事炒作的如同是社會公益事件一般。(所以在我記憶中,「公益」才是「明天會更好」所披的糖衣,而其本質和目的,本就是反盜版。)
記得當年為了發行「明天會更好」,唱片公司還要「投標」,後來由新唱片公司藍白得標(好像是擊敗喜馬拉雅)。藍白當年出的價最高,很多唱片公司認為會賠錢,而藍白的理由是為了打響知名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這個消息是某天放學坐222公車時,一個很迷楊林的同班同學告訴我的。
當年盜版情形嚴重,或應該說,當年消費者根本沒有購買正版唱片的習慣。歌手藝人沒有在靠版稅賺錢的,歌紅了之後,登台作秀才是主要收入來源。唱片公司也沒有什麼宣傳預算或公關人員,這些都是後來才有的。總之,當年的生態和現在完全不同。
許多當年不買正版片的年輕人,原因也和現在的類似:正版的價錢貴,且一張專輯只有一、兩首歌好聽;盜版都是合輯,便宜又大碗。「明天會更好」多少有點挑戰這種心態,賣正版的錢,但卻有合輯的價值,因為這一張專輯就包含了當時所有最知名的藝人,再沒有比這張專輯更大碗的了。而後來也證明,這張專輯在當年,是很多人所擁有的「第一張國語正版專輯」。
很遺憾和許多人的「記憶」不同。或許我從來不聽國語歌曲,所以從來也不會對這些明星有特別的偏愛,所接受的都是比較負面的訊息。說到這,我也還記得當年在聯合報看過一篇讀者投書,標題大概是「你現在已經很好了」之類的,講的是羅大佑,大意是說羅大佑過去都是戴著墨鏡、穿著黑衣,唱著抗議、批判的歌曲,現在終於回歸正途,改寫教化人心、光明希望的好歌,這種轉變已經很好了,不需要他「明天」才會「更好」。
我的記憶應該不會錯,雖然這記憶不見得就是真象。以我的認知,那些說這首歌是為「公益」而唱的人,才是被媒體所誤導的。
|